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张月:建筑设计需要美育

2013-8-30 14:1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4| 评论: 0

简介:作为教育者,我个人推崇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要认定惟有某一条路线是正确的,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可能性都应该有发展的机会,哪条路线最终能够成长是由大环境决定的,环境会修剪一个人,也会激发一段历史。 ...

作为教育者,我个人推崇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要认定惟有某一条路线是正确的,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可能性都应该有发展的机会,哪条路线最终能够成长是由大环境决定的,环境会修剪一个人,也会激发一段历史。

教育是一个庞大、系统的话题,当教育兴邦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的社会职责才真正显现。当应试教育对国民创新能力造成的影响逐渐显现后,艺术教育成为修补人才素质缺陷的一种策略。好的设计教育应该在培养人的知识素养和创造发现能力两方面归于同步,如果教育没有让人的自我的尊严在成长中获得滋养,那么这种教育只会最终使人成为社会的浮萍和工具。从教育入手再好不过,人人须知道多样化的生活是常态,让设计带动产业,以艺术丰富生活是责任于社会的必要。本期《新观察》栏目,笔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主任张月教授,探讨有关设计教育的思与惑。

记者:2012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建立55周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建者庞薰琹、张仃等前辈选择了一条与“为艺术而艺术”不同的道路,他们主张通过艺术解决现实和人生问题,您认为这一美院精神至今又如何诠释?

张月:中央工艺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下简称环艺系)所创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上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的工作是为建筑提供装饰和美化,环艺系早期比较成功的毕业生也是在建筑装饰方面有所建树。在上世纪90年代,环艺系由原来以装饰艺术为主导转向功能和技术结合的专业发展定位,在2000年前后,在教学体系中引入了更多的关注环境、社会发展以及与建筑和技术方面相关的学科内容,强调了设计不仅仅是美化,以“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鼓励学生理解设计在解决使用功能和美观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环艺系的这种专业定位的转变是充满争议的,争议的原因也是由社会现实决定的,对环境艺术专业的独特性的讨论需要有社会背景作为支撑。早期建筑装饰的存在并非因为其在学术分野上的的合理性,而是基于现实中原有的建筑教育定位过于强调工程性的缺陷,在其社会需求中形成生存空间。当近些年建筑教育体系逐渐回归艺术与技术平衡的合理性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走向也就存在争论。

如果环境艺术设计强调与建筑内涵同样,那么其专业的独立性将受到质疑。我们需要结合市场行业的环境看待这个问题,并最终落实在“设计应该是什么”这一讨论中。设计应是解决问题的,但不应该是仅仅解决那些可以被计算出来的问题的。设计的层次可以分为三个,第一个层次是能用不能用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好用不好用的问题,第三个层面是能不能打动你的问题。这其中的很多问题不仅仅取决于工程技术因素,艺术性在此处是优秀设计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尤其是第三个层面。

记者:教师对教育的看法会反映出他对社会的认知,您刚才提出设计并不解决那些可被计算的问题,环艺系经过55年发展,您会比较认同哪些教育理念在未来的意义?

张月:从教育者角度来讲,他们提供的人才培养路线图应该是多元的,同时,受教育者应有选择成长方向的主动性,有发展的弹性和多元发展的机会,这对双方来讲都是更好的状态。作为教育者,我个人推崇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要认定惟有某一条路线是正确的,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可能性都应该有发展的机会,哪条路线最终能够成长是由大环境决定的,环境会修剪一个人,会有一些人长出来,会有一些人长不出来。在学校的平台上将多元化的资源都交给学生,培养出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个性。有一些是偏技术性的,有一些是偏艺术性的,有些擅长概念性创意,有些擅长学术性研究。现实中每一个人的个性和素质都不尽相同,发展潜质也不同。

在过去,高校学生在校时往往非常被动,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方式和状态没有预知和估计,他们常常按照固定的生产线模式进入行业而终生被动地接受。过去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强调人的线性成长,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教育需求。通过教育强制不同素质的人成为某一种人,是过于僵化的教育观。教育应该让学生可以逐渐认清自己,并有主动选择的机会,为人才提供不同的成长性是教育应该做到的。

记者:在当今社会,由于一些复杂原因,艺术、设计的概念被固化和功能化,清华美院环艺系是否也受到纷扰?

张月:当下有很多人,包括一批艺术界专业人士,将艺术局限于传统的狭义范畴。按照这一方式理解,只有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可算艺术,而所谓设计中与艺术相关的部分只是装饰性内容,就是说只有这些和造型艺术相关的部分才属于艺术范畴。

我认为,艺术和科学是人类面对自然时认知和改变自然的两种方式。人的理性思维(科学)和感性思维(艺术)不能被割裂开来,人类会用这两种方式对待自然,而艺术从来没有固定的载体与形态,艺术表现形式一直在根据社会技术、经济和文化发展而变化。中国早期的青铜器艺术到漆器,再到瓷器,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技术变化而产生新的艺术载体。如果说科技对自然的认知态度是将自然抽象出逻辑关系,通过明确自然因素之间的规律关联找出应对自然的方式,那么艺术是感性的,它是人类用情感面对自然的途径。艺术借助何种媒介也并不是固定的。在没有电影之前,人们借助于戏剧的表现形式宣泄和表达自己的感情。建筑设计中充满人类情感的色彩和线条也是艺术表达,并不一定需要额外的、附加的装饰艺术形式加以承载。艺术是一种态度。

记者:建筑设计也需要美育,您认为设计美育是什么?它的价值取向如何与时代价值结合?

张月:我们的艺术教育问题一方面是将艺术的定义工具化、物质化,局限于某些载体;另一个方面是基础教育机制对艺术培养的影响。

国家将一些设计相关行业已经人为地划定为某些学科类别,学生要从事这个行业中的职业,必须按照锁定的的教育路接受教育。从教育本身效率和管理便利性角度考虑,学生越早考虑确定路线锤炼自己的素质越容易进入职业,这就是艺术界的应试教育。囿于教育本身对人的限定,学生不按照规则就难以发展自己,兴趣变得不再重要,当大多数人按照社会的既定选择安排自己的成长路线时,这就成为人的被选择、被成长的道路,但这是否是社会正常的状态?它是否已经已经影响了人的多样性发展?

人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是兼收并蓄状态,当进入求学的一定阶段后确实发现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时,学生会自觉地将资源集中在某一个具体领域。基础教育不应该过早分化为文理方向,至少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学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科,在自己研究领域造诣颇深的学者,进入其他领域可能是很幼稚的。综合性素质的缺失对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都尤为不利。

最近这些年暴露的还有实践教学缺乏的问题,对学生专业创造力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所有的艺术形式最终都要借助物质载体表现,如果对物质载体的特性没有了解的话,很难彻底实现艺术概念。近年学生的大部分训练都和实际的技术结合比较少,在计算机普及后,虚拟化概念操作更多,跟真实世界的物质脱钩。概念的设想最终落实还需要在真实的物质世界结构和材料上实现。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基础教育中缺少对建造材料实际、客观的接触和认识,因此我们也在课程中强化了实践环节和动手操作的内容,以期弥补创意实践性的不足。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