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多元化实践

2013-8-30 14:0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2| 评论: 0

简介: 碧山计划,是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离城返乡,回归历史的构思。这些知识分子承接了本世纪初以来的乡村建设事业,在农村地区生活,践行着互助的精神,减少了在城市中盛行的对公共服务的依赖。并试图以各种方式为农村政治 ...

 碧山计划,是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离城返乡,回归历史的构思。这些知识分子承接了本世纪初以来的乡村建设事业,在农村地区生活,践行着互助的精神,减少了在城市中盛行的对公共服务的依赖。并试图以各种方式为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作出奉献,重新赋予农村活力,再造农业故乡。

碧山村,位于古徽州(今黄山市)黟县境内,北枕黄山余脉碧山,南临黟县盆地,枧溪河自北而南穿村而过,是一个以汪氏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碧山村至今仍保存着徽州古村落的典型历史风貌,白墙黑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曲折幽深的街巷,鹤立村头的宝塔,这些都深深地烙上了时光的印迹。如今,碧山汪氏的后人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自得的生活,种田、养蚕、采茶、种麻、手工艺是他们传统的生产方式。

碧山计划,起自对农业传统的忧虑和对过度城市化的批判立场。2011年,在这片中华农耕文明的保留地上,两位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诗歌结识的朋友——左靖与欧宁共同发起了一场名为碧山计划的新乡村建设运动,试图探索出一条农村复兴之路。

安徽省黔县

百年来数代知识分子的乌托邦情结

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是在中国发起乡村建设运动的第一人,与梁漱溟、陶行知并称为“乡建三杰”。早在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就在河北定县开启了乡村教育实验的先河。他认为,中国向来以农立国,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间,农村才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重心,要改造中国必先改造农村。晏阳初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住进泥巴屋”,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转化为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改造农村社会,解除农民疾苦的实际行动。1929年,晏阳初带着他的美国妻子和4个孩子由北平迁居定县。在他的带领与影响下,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包括一些著名的留学归国博士、硕士和大学校长抛弃城市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携妻挈子,扎根于贫穷落后的定县乡村,展开了大规模的旨在培育国本,振兴民族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一时间,博士下乡成为美谈。

在定县实验中,晏阳初所倡导的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内容与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教育方式,以及科学简单化、农业科学化、乡村教育和农村社会问题综合治理的措施和方法,受到农民的欢迎。经过几年的努力,定县实验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定县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1933年10月到定县参观访问后撰文称赞定县的工作是“很具戏剧性并且证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

回顾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再下乡,虽然形式和目的各不相同,但可谓前赴后继。依学者钱理群的观点,自“五四”时期开始,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已经去了五代。2000年初,以温铁军、邱建生、何慧丽、刘湘波等人为代表的新乡村建设在全国蔚然成风。“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乡村建设的传统一直在延续,并在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一些不同的面貌。由于欧宁和我长期在艺术系统工作,所以我们介入乡村建设主要是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入手。加上我们对农村问题的学习调研,也使得我们想把脑海里一直以来关于农村的乌托邦理想在碧山落地。”左靖说。

一种徽派民居的保护模式

左靖是土生土长的徽州人,对这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谈到发起碧山计划的机缘,他说:“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自己和欧宁共同的朋友,诗人郑小光夫妇的一次老屋改造实践。”2004年,郑小光和妻子寒玉本来想到徽州过隐居生活,找了很多地方,后来在西递村看中一所几乎摇摇欲坠的明代民居,其中一部分还用来养猪。他们买下后请当地工匠进行修葺,并给这栋房子取了一个很浪漫的名字——猪栏酒吧。没想到,房子修好后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甚至成为一个在《孤独星球》(全球知名的导游图书)上也能定位到的“地标”。

到徽州做乡村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徽州老建筑,让历史文化得以延续下去。猪栏酒吧树立了一个榜样,不仅是使老屋焕发新生,而且发展成一种徽派民居的保护模式,再往大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保护模式。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纽约曾经兴起过一场Loft(阁楼)保护和再造运动,一些建造于19世纪中后期的Loft因为种种原因被弃置,只要你能够修缮,有人愿意免费出租。首先起来保护它们的就是一批艺术家,他们通过保护和再造,使Loft空间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和展示方式,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买或者租就是保护,对于我们今天的老建筑来说仍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左靖举了一位朋友的例子,“他在黟县某村与村民协商,修缮并使用该村民的古民居20年,免租金。对我朋友而言,也许不到5年,他适当经营即可收回修缮所需资金。对村民而言,此民居濒临倒塌,已属鸡肋。自己不用花钱,20年后可以为自己或子女得到一份不断增值的不动产。对村落而言,保护了一幢古民居。”

如今,左靖和欧宁相继在徽州买了房子,并做了精心的修葺工作。左靖的关麓小筑位于距碧山村不远的关麓村,改造耗时一年多,其中借鉴了猪栏酒吧的一些思路,但更多地融入了他自己对于乡村建筑的思考。房子修好后,很多建筑师都很喜欢,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李秋香。李秋香于1989年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共同组创了乡土建筑研究组,此后,三人每年带着清华大学的学生上山下乡,对古村落进行调研,对老建筑进行测绘,形成研究成果,并对一些古村落制定抢救保护规划,打响了一场乡土保卫战。“对于古徽州建筑,他们写过两本书,其中一本书就详细介绍了关麓村,更巧的是,当年他们在关麓村考察时住的房子就是我买的那栋房子。”这份时空交错般的缘分让左靖十分感慨,而李秋香对比了20年前后住房子的体验,对关麓小筑给予了充分肯定,更是2012年碧山计划中最让左靖高兴的事情之一。

乡村文化的活化与延伸

碧山计划着眼于对于乡村文化的活化处理,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各种大胆设想或者行至半途的实验都被纳入其中:在四川茂县援建抗震板房的中国台湾建筑师谢英俊构思了立体徽式新农村,在碧山十数里外搭出一座秀里影视村的张艺谋御用置景师胡中权想要复活徽州火桶的工艺,善于就地取材的艺术家梁绍基要在碧山玩一出“水之祭”……

左靖一年中几乎有一半时间待在碧山。“艺术家一直以来与乡村的关系都是采风式的,甚至是掠夺式的,只是把乡村作为寻找灵感的来源,不太可能与村民一起生活并一起创造。但我们想扎根在这里,看看能为乡村做点什么事情。”

碧山丰年庆是碧山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左靖和欧宁期望借用这一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祭祀仪式,恢复和重建这种由来已久的乡村公共生活之一,并赋予它新的内涵。丰年庆活动邀请了各地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与当地的工匠、艺人合作,在一个名为“黟县百工”的民艺调研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些传统工艺和生活用品的当代版,然后在碧山村的祠堂和旧粮仓展出。与之相匹配,他们还邀请了平面设计师和产品设计师参与,试图恢复当地的一种传统食物——渔亭糕,并将其市场化。除此之外,他们的活动还将包括与国际上一些大学的建筑专业合作,在当地开展乡土建筑保护调研的夏令营。他们认为在活化之外,如果这些本土文化艺术的某些质素能转换成当代建筑和设计的语言,则是乡村建设的另一种延伸。

碧山计划从发起到现在时间很短,而乡村建设又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左靖坦言,在这么短时间内不可能把想做的事情一一与村民说清楚,所以第一年村民是持观望态度的,他们觉得城里人到农村来肯定是为了赚钱或者有其他目的。但尽管如此,村民参与程度还是很高的,而参与程度高的一个原因,左靖将其归结于整个公共文化生活在乡村的凋敝,村民并没有很多娱乐活动。

“今年,村民们的态度有很大转变,这与我们在那边待的时间长,与他们的沟通多有很大关系。我们在当地进行了‘黟县百工’的手工艺调研,调研成果在丰年庆中发布,很多村民不再排斥,而是积极地把自己家的东西也拿出来展示,他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和开农家乐,而是想与村民一起创造一种新的乡村生活。镇里的干部也很支持,在活动前期,他们几乎天天都来探班,给我们派送志愿者,出谋划策,还提供了一些资金,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虽然这个计划实施时间不长,但是已经看到了回馈。”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