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实现古城转型并非只能打文化牌

2013-8-30 14:09|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8| 评论: 0

简介: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来发展,这是古城实现经济转型的一种有效途径。不过,像大同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在其煤炭资源趋于枯竭的背景下,并不是只有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这一个资源链条,而应是 ...

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来发展,这是古城实现经济转型的一种有效途径。不过,像大同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在其煤炭资源趋于枯竭的背景下,并不是只有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这一个资源链条,而应是有多种途径。

阮仪三

对于所谓“重现历史风貌”,“这是建立在发展旅游经济、服从景观需求的基础上,不可能实现对古城的有效保护,反而会出现一些‘假古董’。”

马志超

“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对既定事物的认识早就形成了固定的判断,即在认识上已经先入为主。例如大同,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它是山西的古都,有云冈石窟等历史文化遗产等,这就在认识上限制了转型的方向和个性。”

陈耀

“对于资源渐趋枯竭的城市而言,其原有资源并非已经完全没有了,而且周边地区也可能赋存丰富的储量,这样就可延伸其产业链条,把以原有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做大做优。这也是实现转型升级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城市的经济、社会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对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2008年,山西大同市作出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着力打造文化品牌,走出一条“文物保护、名城复兴与经济转型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同样面临转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有湖南凤凰城、河南开封、河北宣化等,这些地方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也都依靠文化品牌实现经济转型。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转型之间的关系,一时间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

“发展是硬道理,保护也是硬道理”

实际上,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转型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些人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认为,“其实,对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本身并不存在矛盾,因为古城保护的对象是历史文化遗产,这也是发展城市文化的重要举措,属于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至于有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期间对历史文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可能是由保护性建设的目的不明确、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本身没有错误。”

众所周知,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地的文化保护模式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也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然而,同样是古城,大同又有其特殊性。大同既是“两汉名郡、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又是资源渐趋枯竭的“煤都”。对于城市转型的方向问题,大同把目光主要投向了“打造文化品牌”,斥巨资修复和重建古城。虽然对此问题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马志超存在一些异议,但他认为,大同通过古城重建,“重现历史风貌”,的确是以文化资源发展经济社会、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的一个方式。

而对于所谓“重现历史风貌”,阮仪三则称“这是建立在发展旅游经济、服从景观需求的基础上,不可能实现对古城的有效保护,反而会出现一些‘假古董’”。他认为,发展可有多种模式,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对其进行保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或有机更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发展是硬道理,保护也是硬道理。”

古城转型发展要保持个性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转型的方向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以大同为例,早在2010年9月20日“‘中国雕塑之都’——大同命名仪式”上,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就曾对大同的城市建设大加赞赏,认为其古城重建是“前无古人”之举。马志超则认为,近年来大同在城市建设上的确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他担心的是,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旅游牌”或者“文化产业牌”上,那么其他关乎民生的问题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分布的优化直接关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城市发展转型的成败。从产业结构方面看,马志超认为,“对于像大同这样既是名城,又是资源渐趋枯竭的城市来说,应寻找一条适合当地产业工人转型发展的路径或产业,让矿工转移到其他产业和劳动部门”。从城市的空间分布来看,“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可做出不同的效果”。阮仪三告诉记者,“河南开封的规划是‘保护古城,另建新区’,通过另建新区,舒缓人口和交通压力,从而达到保护古城的目的”。这与丽江古城的规划非常类似。丽江把古城和新城分开管理,现代化的建筑和交通设施只存在于新城,古城则保留了原来的民族风情和历史特色。

  “实现城市转型应依据本地的实际特点和地方文化资源的特色。”马志超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不止一个,平遥有平遥的特点,大同有大同的特色,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他说:“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对既定事物的认识早就形成了固定的判断,即在认识上已经先入为主。例如大同,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它是山西的古都,有云冈石窟等历史文化遗产等,这就在认识上限制了转型的方向和个性。”

  实现转型不止一种途径

  当然,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来发展,这是古城实现经济转型的一种有效途径。不过,马志超告诉记者,像大同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在其煤炭资源趋于枯竭的背景下,并不是只有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这一个资源链条,而应是有多种途径。

  对此,陈耀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对于资源渐趋枯竭的城市而言,其原有资源并非已经完全没有了,而且周边地区也可能赋存丰富的储量,这样就可延伸其产业链条,把以原有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做大做优。这也是实现转型升级的一种方式。”山西大同虽然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但其煤炭资源还是有可开发的空间的,可做煤化工、煤电联营、高载能产业等。

  “寻求一条利用当地现有状况进行发展的模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马志超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在北方高寒地区,土地盐碱化现象比较严重,当地可通过改善土地来发展特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陈耀也告诉记者,“还可利用废弃土地进行复垦,例如在塌陷区,可发展种植、养殖等现代农业;绿化改造煤矸石山、废渣山,发展观光旅游业”。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