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走中国式的低碳之路

2013-8-30 14:0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5| 评论: 0

简介:又是一年气候谈判时。不出预料,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两大集群的博弈在多哈大会上再起波澜:因为《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承诺期。第一承诺期即将到期,但第二承诺期却迟迟没有下文。在去年的德班气候大会上,围绕这一话 ...

又是一年气候谈判时。不出预料,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两大集群的博弈在多哈大会上再起波澜:因为《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承诺期。第一承诺期即将到期,但第二承诺期却迟迟没有下文。在去年的德班气候大会上,围绕这一话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就经历过多次争论。一年过去了,仍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全球的绿色经济新秩序依旧没有确立。在卡塔尔多哈气候大会上,双方依然围绕《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讨价还价。除了加入与加入、缔约与解约、锱铢必计的“承诺碳排放量”和遥遥无期的“绿色气候基金”(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援),其他内容再无新意,人们似乎忘记:2012年12月21日正在一天天地接近。

在此,不必讨论世界末日命题的真伪。但看过电影《2012》的人们一定都会有这样的共识:《2012》不过是一部影片,却不仅仅是一部影片。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将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难用光影手段悉数呈现,与现实中的中国汶川地震、哥伦比亚暴雨、俄罗斯森林大火如出一辙,并无二致。《2012》也并非纯粹无中生有,它是在为人类敲响停止破坏,马上治理环境的警钟,是在告诉我们——环境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了。

看一看我们今天的地球,能源的过分开采让地球千疮百孔,这可能是地震、火山频发的根本原因;植被的大量破坏让风沙肆虐,土地正在被沙漠疯狂地吞噬;过量的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南极、北极冰川正在消融。生态环境关乎每个人、每个国家的切身利益,我们能为生态环境做些什么,为自己做些什么,还有时间斤斤计较吗?

环境无国界,治理环境问题却应依据国情。我们不仅要阻止地球环境继续恶化下去,还应在与天斗、与地斗中感受到其乐无穷,发展国力,造福人民。十八大报告系统化、完整化、理论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是对资源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这一系列方针和战略思想的新概括与再升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只是为了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国情,更是为了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经济,增加财富,让子孙后代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样,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国的低碳之路不可能步发达国家的后尘,中国对世界的环境贡献也不应该以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指发达国家)为标杆。举个与建筑有关的简单例子,中国住宅和一般公共建筑的能耗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流行于欧美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强调高舒适性,但多以高技术和高能耗为前提进行施工。其所谓的节能建筑可能比中国一般的建筑还耗能。在建筑运行过程中,欧洲采暖室内设定温度为21℃~24℃,这比北京18℃的采暖设定值能耗高出约15%。此外,中国生活热水能耗人均值仅为美国的1/5、日本的1/4。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正如奥巴马改变不了美国人出门买包烟都要开车的习惯一样,中国的节能减排之路该怎么走,应视华夏大地的具体情况而定。须知,由于技术和产业的落后,中国的建材等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游。外国人在享用“中国制造”的同时,有没有切实认识到生产“清洁产品”的同时,不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污染物是被计算在中国的碳排放量之中呢?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