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城之肌理 根于传统

2013-8-30 12:3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91| 评论: 0

简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已记不清两年多时间里来过上海多少次了。一开始,大部分时间在上海,后来广州、上海两头跑,辛苦并快乐着。而看着中国馆从零到巍然屹立,作为中国馆副总设计师,倪阳回望这一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已记不清两年多时间里来过上海多少次了。一开始,大部分时间在上海,后来广州、上海两头跑,辛苦并快乐着。而看着中国馆从零到巍然屹立,作为中国馆副总设计师,倪阳回望这一艰苦又享受的历程,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

一座好的建筑,可以上百年实实在在存在于人们的生存空间中。留下一抹历史痕迹的同时,也代表了这一时代世人对社会生活的期冀与思考。倪阳和他的团队希望通过中国馆,表达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重新审视历史与现代,理性回归“和谐”城市发展之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图片来源:百度)

中国馆的中国语言

2007年5月,华南理工大学接到了有关设计中国馆命题的竞标通知书。从那时起,倪阳与中国馆结下不解之缘。最初参选的设计方案是一个简洁的立方体,里面是一个纯净的盒子,外面是半透明的水幕,有种朦胧美,却非常现代,又切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庸、含蓄、内敛。

世博会中国馆(图片来源:百度)

400多个方案竞标,倪阳他们的方案开始没能进入100名,50进20时,有专家对方案不满意,回头翻找淘汰的方案,于是他们的方案被补入,其后,幸运之神一路垂青。

方案入选之后,专家组介入,进行了一次次修改,专家嫌水幕“啰嗦”,就去掉了,中国馆最终成了现在的样子。“玉、窗纸、帘子等等,都是中国人喜欢的,有朦胧美、层次感。去掉了最初的水幕,现在也无法评判对错,很多人喜欢中国馆现在的样子,前几天碰到一个老华侨,他就说太好了。”倪阳表示。

设计中国馆,倪阳收获了许多赞誉,但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倪阳也在思考,设计师设计一件作品,是让设计师自己孤芳自赏,还是让老百姓喜欢,哪个更重要?网上调查显示,老百姓喜欢中国馆,觉得它气势恢弘、端庄,能代表中国文化,使人感到欣慰、振奋、有力量。

倪阳认为,如今思想越来越开放,评判自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汤朝晖也表示,本土文化值得去坚守,而评判任何一件建筑作品,不可能一边倒,总是赞誉和批评共存,能够引起争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成功。

如今,倪阳和汤朝晖开始更深层次地考虑如何凸显自己的文化这样一个命题。“以前人们总是摒弃过去的东西,认为现代与历史总是格格不入,其实文化不同于科技,文化应该一脉相承,是时候正视、尊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回头看看昔日辉煌的时候了。”

不能讲英语,不会用英语写作,往往被认为水平欠缺,这是一种社会潮流。对于建筑,倪阳说:“与其用英语写作,不如用自己的语言,才能得到世界承认,如果总是跟在世界建筑潮流后面,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中国建筑师要想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自己的历史中去发掘,并且不断衍化。”

倪阳很欣赏日本的建筑界,他们为中国建筑界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日本建筑设计师突破传统,表现出一种飘逸、轻盈、宁静、禅意,一看就是日本风格,但又超出形的范畴,步入一个新高度。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