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保馆:认真的设计背后体现责任心
陈培东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上海家庭,父亲是宁波人,母亲是无锡人,如果论起“上海人”这个概念,陈家够典型的了。他对艺术的感觉,源自外公。外公很早就在冠龙做摄影,曾经接待过中国第一代摄影家郎静山。外公去世之后,后人找到了很多老照片,有明星年轻时的倩影,也有战争年代血和火的记忆。那些留着外公指纹的名牌照相机,对于童年陈培东是一种无言的熏陶。他小时候做过程多多的学生,在徐汇区少年宫里学习画画。
PICC馆实景图(图片来源:百度) 高中毕业,他的志愿上填写了“建筑学”。父亲埋怨他没有填上“工业和民用建筑”,父亲说,建筑学,你不能只是去写一些论文吧。你最好去设计房子。父亲后来才知道,“建筑学”才是设计房子的。他就是要去做建筑师,去做那种带有艺术的工作。 听着陈培东笑呵呵的谈吐,你难以相信,他是一个“脚头很野”的人,曾经南下参加过开发深圳,也去过美国进修;以建筑师身份在西部大开发中出过力,也曾赶到绵阳地震灾区,在最短的时间内勘察现场,画出安置房的施工图。他一生中曾经有三次事业和生活一起“归零”。然后重新开始。其中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因为父亲病重,他便放弃在美国打拼换来的一切,急急忙忙赶回上海,来病床前服侍。父亲从重病中渐渐恢复,他才有机会重新寻找事业上的立足之地。他设计过酒店、运动场、医院、学校,住宅,只是还没有设计过类似的展馆,他设计过高层和超高层,就是没有设计过类似的单层建筑。况且,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保险企业在世博会上的展馆。没有任何的范本可以借鉴。他说这是另外一种挑战。一切建筑都是在考验建筑师的智慧。 在单位内部发起了英雄帖,一时有很多设计出来,可是凭着一个资深建筑师的眼光,他知道只能为它们惋惜了,这不是因为那些创意不够艺术,而是因为,客观条件并不允许造起那些建筑。一共只给了他们两个星期,第一个星期出一轮构思,后一个星期进行调整。馆方最后一共收集到了9个方案,其中上海建筑设计院交出的就有4个。不过谁也没有把握。两个星期之后,馆方从9个方案里选中了一个。馆方说,他们看中了这个设计,是因为看到了这个非常认真的设计背后,体现了责任心。 原始的创意正是由陈培东的徒弟赵娟提出的。 来自西北的赵娟在同济大学读了7年建筑,从本科一直读到了硕士研究生毕业,然后就进了设计院。赵娟可能不是所有设计师中年龄最小的,却是我们采访的建筑师中从业时间最短的了,她开始设计人保馆的时候,进入设计院总共只有15个月。和每一个初出茅庐的建筑师一样,赵娟在等待一个表达自己创意的项目。没有想到,这样快就邂逅了这个展馆。上海建筑设计院有带教传统,赵娟入行之后,就一直跟着陈培东。陈培东说:“这个女孩很爽快,很大气,不是扭扭捏捏的那种。 ”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