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华书局无“家”可归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等出版机构,夏瑞芳、张元济、王云五、陆费逵、舒新城、胡适、巴金、叶圣陶、邹韬奋等文化名人,曾为上海滩平添几多文化霞光,也使这座开埠时间不长而一夜暴发的工商业发达的城市,迅速成为中国近代文化中心与新闻出版重镇。
中华书局上海总厂原貌 2012年,中国近代出版史上最著名的两大出版机构之一——中华书局将迎来自己的百年华诞,然而,其位于上海市澳门路477号、拥有75年历史的上海总厂,却即将变身为酒店、写字楼与公寓,当彼时也,中华书局将无“家”可归。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的后人、现年85岁的陆费铭琇女士闻悉,大感“惊奇”,表示“绝对不能接受”,称此举是对“近代文化的一种毁灭”。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对此也“表示遗憾”。 中华书局上海澳门路总厂1935年建成投产,总办事处、编辑所、印刷所、图书馆随之陆续迁入。总厂对中华书局的中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以美商永宁公司名义为掩护,总算万幸避过日军炮火。1954年经公私合营改造,中华书局总机构迁京,加挂财经出版社牌号,上海澳门路原址留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辞海编辑所,图书馆、印刷厂等。70年代,上海出版局在两个编辑所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并将两社及图书馆分别安排新址,原址全部留给上海中华印刷厂(1998年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彩印企业。 1999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给中华书局旧址“优秀历史建筑”铜牌,这意味着它的“使用性质、内部设计使用功能不得擅自改变”(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8年,上海中华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搬迁至青浦印刷基地,旧址被转租给一家“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用于“中华1912创意园”项目商业开发。 笔者2010年5月中旬造访上海市澳门路477号时,发现此处已变身工地,一片狼藉。铜牌被埋没在脚手架间,身染水泥,污浊不堪。据称,在建项目要打造“办公、商务、公寓三空间”,“为国内外创意产业公司提供专业的市场服务”。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