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记录的不仅仅是建筑
简介:如今城市里毫无特色的民居,究竟能继承多少中国建筑文化?古建筑的研究,能否摆脱与现实应用脱节的尴尬呢? 1000 万元资助竟是天文数字 清华大学教授 王贵祥 清华大学 ...
如今城市里毫无特色的民居,究竟能继承多少中国建筑文化?古建筑的研究,能否摆脱与现实应用脱节的尴尬呢?
清华大学教授 王贵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可以一直追溯到80年前,在爱国志士朱启钤先生资助下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60年前,梁思成把这份事业带到清华,第一次系统地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 该研究所现任所长王贵祥是“中国古建筑项目”清华方负责人。去年,项目的第一个成果《北京紫禁城》、《北京颐和园》、《北京四合院》、《北京天坛》、《北京古建筑地图(上)》等“北京五书”出版,用最新的研究成果、翔实生动的史料、平易近人的语言,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古都。 在项目资助方王群看来,“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梁思成先生说得稍客气一些,‘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而当我们开始行动时,由我们的无知产生了两个惊奇:一是在这片天地里,有这么多的前辈和新秀在努力并富有成果地工作着;二是直到启动这个项目,才知道清华的老师们连办一本《中国建筑史论汇刊》所需的20万元经费,都颇费踌躇。这个领域的研究经费是如此窘迫,令我们瞠目结舌。” 在从2008年开始的这项长达5年的合作中,出资方出资1000多万元,用于资助此项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项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表示,“出资方与清华开展中国建筑研究与普及,总经费达1000万元之巨,这对于像中国传统建筑研究这样的纯理论领域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