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芬美术馆看公民建筑的走向
谁都看到了,我们的城市是一个大工地,我们的国家同样是一个大工地。近30年来是这样,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也必将是同样的场景。由建筑带来的声音与视觉冲击成为我们最日常的生活感受。不管是有意与无意,由各种迅速、疯狂生长的建筑所构成的城市景观,已不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而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芬美术馆(图片来源:苏州网) 那么我们认真地去打量过一幢建筑没有?我们有没有闲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的城市环境、城市中各个建筑的关联?建筑是如何在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城市中的各种开挖是合理的吗?是公民建筑吗?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在当下的环境中,都在想些什么问题?为甲方服务的同时,能否更多地考虑建筑的公共属性,植入自身的理想,使建筑起到作为人与城市之间媒介的作用? 如果你想找寻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或许建筑学者、中国美术史专业博士、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助教授赖德霖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能为你提供一些解答与启发。5月29日下午他们分别在何香凝美术馆与关山月美术馆讲建筑。赖德霖以大芬美术馆为例谈论作为媒介的中国建筑,孟建民讲深圳建筑30年来的发展与变迁,他们对中国建筑的观察与思考,或许能给关注自身生活品质与城市未来发展的你,些许启示。 1 由大芬美术馆的外墙界面引发的思考与联想 赖德霖的话题是从大芬美术馆开始的。两年前,他来到深圳观看了大芬美术馆,他被大芬美术馆的外墙设计所吸引。这种对外墙的开放式的利用与设计理念引发了他的思考与联想——— “从视觉文化的角度讲,我感到最有意思的是墙面设计的立意,即它不仅是空间的边界,还是媒介。这个墙面所具有的‘媒介性’需要放在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视觉文化的背景里去理解。具体而言,就是各种社会力量对于墙———一种具有媒介特点的载体、公共领域和空间资源———的争夺、控制与利用。而大芬美术馆对墙面的使用体现了建筑师希望公众参与的态度,对该设计的批准也反映了深圳市政府对于这种态度的认可。这个设计也令人重新思考前卫艺术与所谓的‘媚俗’艺术的关系。” 也就是在2008年5月,大芬美术馆被美国《商业周刊》和《建筑实录》杂志授予“中国最佳建筑”奖,12月还在本报举办的“中国建筑传媒奖”的评选中获得提名。赖德霖引用了饶小军教授在“中国建筑传媒奖”时对大芬美术馆的评语———该项目具有强烈的现实社会意义……试图从一个侧面促成当代艺术的介入,并通过这一公众设施将周边的城市肌理进行调整,在功能上把美术馆、画廊、商业、可租用的工作室等等不同功能混合成一个整体,使日常生活、艺术活动与商业设施混合成新型的文化产业基地。正如都市实践所秉承的设计理想,认为“建筑是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主动力,建筑师应该站在社会进步的前列,力图为新世纪建筑和城市所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新的解决办法”。该作品很好地体现了本项杰出建筑奖所倡导的“关注建筑的社会意义及人文关怀”的理念———以示对此次理念的认同。 在赖德霖看来,不同于精英的、纯粹的和排外的表皮,按照建筑师的预想,大芬美术馆的外墙将是一个政府与公众、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互动交流的空间,它体现了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借用格林伯格的概念,大芬美术馆的建筑设计或可被视为一种精英式的前卫艺术,而将由当地艺术家填充的油画复制品则是所谓的“媚俗艺术”。在这里,前卫艺术与“媚俗艺术”共容、平等相处。大芬美术馆:自觉地作为媒介与载体,在表现自己的同时也主动地允许使用者和公众的表现。这种关系不是占领,也不是争夺,而是自觉地将公众的表达当作自身实现的一个有机部分。他觉得这在国内的建筑设计中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不管建筑师是有意或无意的。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