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百年建筑的中国方法论
建筑的普遍寿命应该有多长?建筑物刚建即拆的现象频频发生,我们对待建筑的态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一根小小的管线更换却需要凿开墙体甚至造成结构性的破坏,建筑的使用期限如何予以保证?低碳住宅、绿色建筑,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一个赋予建筑全新价值观的百年建筑理念正在业内形成影响,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共同申请下,“中国百年建筑体系研究课题”日前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正式立项。 近日,该课题的第一次专家会议在京举行。 百年建筑背后蕴含的建筑寿命的延长、质量的提高、建造方式的革新、低碳节能的追求,是解决目前我国住宅建设领域诸多重大问题的“良方”,也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的一致认同。 当价值观开始形成时,百年建筑的中国式方法论便摆在了人们面前。 舶来品的本土化需求 事实上,百年建筑在国外早已形成和研究了数十年,充分吸收国外已有的经验和成果,无疑是当前紧迫形势下的可行之道。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发展和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孙克放认为,基于对高层住宅、集合住宅的同样需求,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介绍了日本百年住宅建设体系中最重要的《百年住宅建设系统认定基准》和《长期优良住宅的认定标准》,这两部标准涵盖的六大部分和九大标准,可以成为我们制定中国式体系的参考。 但是,尽管国外模式成熟,如果直接引用却难免遭遇中国式的“水土不服”。 比如风靡整个欧洲的“被动式房屋”,如果放在国内,情况会如何?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建筑环境与新能源研究所所长陈滨和他的学生经过多番测算证明,由于地区间的气候差异,要达到欧洲标准,在我国保温层则需要达到一米以上。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发展和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薛峰表示,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百姓的接受程度和购房者的承受能力不同,这些软性环境会使“舶来品”大打折扣。 而政策环境的区别更是决定了对国外经验不可能直接奉行“拿来主义”。孙克放介绍,日、德、英、美等国多是采用减税等鼓励政策,而我国早已习惯了行政命令的惯性思维,这就使得很多国际通行制度难以移植。 国外经验应该借鉴,但如何克服“舶来品”遭遇的中国式尴尬?结合实际国情进行本土化,是寻找百年建筑中国式方法论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