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上海世博会,让中国的城市觉醒

2013-8-30 12:3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1| 评论: 0

简介:以世博会做切入点,张松先生把城市觉醒谈得十分透彻。本期这篇访谈,是因为访谈中提到的理念和现象,也很容易与当下云南本土城市建设发生共振。我们的城市规划、发展,一直在借鉴外来的东西,而自身的觉醒,表现得并 ...

以世博会做切入点,张松先生把“城市觉醒”谈得十分透彻。本期这篇访谈,是因为访谈中提到的理念和现象,也很容易与当下云南本土城市建设发生“共振”。我们的城市规划、发展,一直在借鉴外来的东西,而自身的觉醒,表现得并不充分。当前面对土地、房价等突出问题,全社会都有必要重新思考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利与弊,因为这种思考迟早会来临,早发生比晚发生要好得多。槛外诸鉴,无鉴无功

嘉宾简介

张松,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城市设计与历史保护方向博士学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委员。

政府对城市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比较大的偏差。比如认为城市化就是把城市规划建设得越大越好,其实城市不在于大小,而在于生活是否舒适,效率是否高,环境是否优美,是否适宜人居,尤其是否适宜不同类型的人发展。政府要认识到城市的本质,不要把城市做成样板房,或者做成窗口形象工程,换了一任领导又有新的想法。这样做就是折腾。

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

记者: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这样的主题词,也给我们一个思考城市生活质量的机会。您觉得这个主题对中国来说,是不是很有意义?

张松:据我所知,1995年日本东京滨海区曾计划举办世博会,而且是以城市为主题,但后来因为知事换人就取消了。现在的世博会有许多很炫耀的建筑物,但很难讲会有几栋可以成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前任院长吴志强教授是世博的总规划师,在实施方案制定的初期就提出过这次规划要关注城市,不要做什么标志性建筑,得到学院老师们的赞同。他还有个“正生态”世博会的方案,即上海世博会将构建“净水、产能、增绿、降温”的“正生态”城市概念,从建筑物、场地到景观设计,在展示降低城市能源和资源消耗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同时,成为“正生态”城市理念的典范。但我想世博会建设周期这么短,恐怕很难实现这样的理想。也许有些建筑项目采用了一些生态技术、用上了部分节能材料,但整个世博会因规模巨大,投资和技术等条件限制,从整体上看这个目标与最初设想会有很大的距离。

另外,上海世博场地原有数十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如果尽量利用,可能要比现在的做法省事,或者更能体现生态环保理念。这跟我们的理念、操作模式都有关系,比如我们现行的土地供应模式是先把原有房屋拆除再提供使用,于是在建设过程中虽留了几个老厂房,但大多都简单拆掉了。其实,在国外,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可能有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是利用旧建筑改造而成的。当年与北京一起竞争申报奥运的巴黎,其奥运场馆建设方案就计划利用老工业区厂房改造形成。

说到世博的城市主题,有人讲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而中国正处于大步迈向城市化的时期,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近半,还有相当多的农村人口“流动”在城市,虽然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大中小城市建设甚至新农村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城镇化道路应该怎么走,现在确实需要认真思考。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