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美国纽约艺术区的兴衰启示(图)

2013-8-30 12:39|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6| 评论: 0

简介: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上不时出现京城一些艺术区面临被拆除的报道。艺术家的被迫迁徙,城市规划、商业利益与原生态文化空间的冲突,其实在国外也是常见的。在现当代纽约历史上,艺术家和画商为寻找廉价房租和合适空间的 ...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上不时出现京城一些艺术区面临被拆除的报道。艺术家的被迫迁徙,城市规划、商业利益与原生态文化空间的冲突,其实在国外也是常见的。在现当代纽约历史上,艺术家和画商为寻找廉价房租和合适空间的主观行为,客观上曾导致了纽约城市建设和立法的相关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使艺术家生存空间得到认可或者有了起码的改善,而且影响了社会时尚和当代文化;影响了纽约整个城市,甚至波及到世界其他城市。

图片来源:世界新闻报

格林尼治村的变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格林尼治村,是当时美国城市生活的缩影。富人住宽敞豪宅,银行家和职员住高层公寓,爱尔兰和意大利新移民住经济公寓。艺术家、作家、波西米亚浪人们呢?住稍加改造的老房子。

格林尼治村聚集着很多文学家,汤姆斯·佩恩晚年在这里生活,爱伦·坡换住过好几处房子,沃尔特·惠特曼的住处离这里不远,亨利·詹姆斯出生在华盛顿广场,马克·吐温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那时以视觉艺术创作为业的画家、雕塑家、摄影师和商业艺术家们,作品的尺寸较小,除了喜欢有天窗和向北的工作室,与作家和诗人相比没有特别不同的空间要求。

格林尼治村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村”中住着让保守阶层人士看来无论穿着和举止都很怪异的艺术家。

两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两大批来自欧洲的新移民。格林尼治村像纽约其他地方一样,人口数量剧增。地产开发者伺机进行重新开发,原有的小尺度街道、风格多样化的建筑和浪漫的艺术气氛,逐步被符合最低居住标准但是密度和高度迥异于过去,而且品位一般的高层公寓所取代。到20世纪中期,占绝对数量的中产阶级住宅,价格不是艺术家能够考虑的。这实际上驱使着艺术家们另谋活路。而没有经历大面积大规模开发的苏荷(SOHO),自然吸引了艺术家的目光。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