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呵护建筑文化印记--临海古城区近现代建筑物掠影

2013-8-30 12:45|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22| 评论: 0

简介:临海机械厂老厂房与烟囱 从远处望去,一座绿油油的青山与一家小有名气的国有企业紧密相伴;走近企业,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厂区。它,就是临海机械行业的创始者临海机械厂,其前身就是创建于民国 ...

临海机械厂老厂房与烟囱

从远处望去,一座绿油油的青山与一家小有名气的国有企业紧密相伴;走近企业,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厂区。它,就是临海机械行业的创始者——临海机械厂,其前身就是创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利生铁工厂。

高墙内的银行。冯济峰摄

俗话说,穷则思变。当时,正处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时为海门恒利电灯公司工人的陈良法等人,为了养家糊口,就利用公司每天只发电五六个小时,白天停机工人休息的空隙,每人集资50元,买了一台旧的皮带传动的八尺车床,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办起了利生铁厂。工厂的业务以修理为主,兼营制造,主要为海门港口船只配制损坏机械另件,并兼修邻近客户送来的碾米机。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曾辗转温岭、黄岩等地,惨淡经营,历尽沧桑,几度沉浮。1949年7月,陈良法带着一台车床,搬迁到临海城关。为了招揽生意,他选择了一家靠近轮船码头的南山旅社,在这家旅社内租了半间客房充作厂房,改名“利生(良记)铁工厂”,挂牌开业,以修理为主。

全国解放以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农业、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其修理业务也逐步扩大,除轮船机件、碾米机、抽水机,还修理汽车、织布机。1956年,利生铁工厂转为公私合营临海铁工厂。期间,随着工厂业务的扩大,厂址从南山旅社,先后搬到邱士喜家、育婴堂旧址。1959年10月,经温州行政公署批准(时临海属温州地区),改名为地方国营临海机械厂,厂址从育婴堂迁到现临海东郊六角井。

50年艰苦创业,50年铸就辉煌。20世纪60年代,该厂生产的水轮机就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开创了水轮机首次外销的记录。90年代,被机电部定点生产水轮机的专业厂、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确认为国际小水电网成员、浙江省机械厅的重点企业和省级先进企业。1973年7月20日上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来到临海机械厂金工车间,观看青年工人汪庆平运用“优选法”,切削20型水轮机的主轴表演。汪庆平既快又好的操作表演,博得了华老的称赞。

“临海机械工业的摇篮”——这是对临海机械厂一句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这里派出的骨干,先后创办了临海农造厂、临海轻工机械厂、临海通用机械厂。同时,为保存企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建筑物,经几任厂领导的呵护,至今,这里还保存着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厂房和烟囱。那支高达30多米的烟囱,弥足珍贵,它不仅镌雕着时代的口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八个大字,而且,还是临海机械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