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建筑的“试验场” 期待“后世博”上海行动
3月31日,位于上海世博会浦东园区的世博文化中心正式竣工。至此,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文化中心、世博轴等5座新建永久性建筑全部建成。 历史上,世博会常常同传世的建筑遗产相联系,如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的埃菲尔铁塔等。
世博会后,世博园区对上海这个城市来讲,注定会成为一个精神地标 郭长耀摄/《瞭望周刊》 2010年,世博会带着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登陆上海。上海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说:今天的世博会,重点已经不在于留下什么地标建筑,而是精神层面的思考与启示——人类能够通过世博会对未来发展达成何种共识? 上海世博会的建筑将给未来生活带来什么启示?就此,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金秋野,同济大学教授唐子来,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夏骏、徐泓,和曾参与上海世博品牌建设和招商规划工作的谷利行分别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印象最深的建筑 《瞭望》:世博园区的各国各类建筑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建筑? 金秋野:我比较期待到瑞士馆建筑中进行实际体验。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属于未来的建筑材料——内置光电媒质的植物蛋白树脂。新型的节能建筑必须摆脱依赖大量常规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传统模式,那种建筑为了获得节能的效果消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如何直接利用太阳能,使建筑表皮本身像生物一样可以进行生长代谢,达到感官舒适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是建筑师追求的目标。最要紧的是,这座建筑通过金属网、光电芯片和树脂蛋白材料的组合,形成了非常具有建筑意味的空间体验,在功能和技术的考虑之外提供了新的美学。 唐子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世博园区中保留、改造和利用了相当数量的工业建筑。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改造和利用工业建筑遗产的世博会。工业建筑具有大跨空间特征,较为适合改造成为展馆。改造和利用工业建筑作为展馆有效地保存了地区的历史脉络和集体记忆,将会减少建筑垃圾,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也为地区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风貌特色。 夏骏:比如卢森堡馆,在中文中,“卢森堡”按照词义拆解开,是“森林和堡垒”,卢森堡馆的设计师们设想出了一种几乎只用独块巨石的雕刻方法,整个卢森堡展馆也被比喻成一个周围绿树环绕的开放式森林,这个设计很国际化、很开放。这种设计的出发点不是狭隘的表现所谓自我,而是从主体观众的亲和力出发,将本来音译的国名创造性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让中国观众印象深刻。而中国的场馆更多在意“倾诉”自己,很多省份都以自己的民居建筑为造型,没有更加引人深思,再创造的力度还不够。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