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技术的合理性分析
虽然今天的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已无所不能,但却难以改造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万物生灵对环境的生物适应能力,难以改变对环境污染的忍耐极限。 随着世界性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人们对建筑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转变,建筑的生态环境品质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 坚持生态建筑理念 实现生态平衡
福建土楼(图片来源:百度) 生态技术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有效保证。 建筑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统领作用,以生态观念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进行构思,着力实现生态建筑的目标。 生态建筑通常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吴良镛院士曾经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即把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中,这也体现了一种生态建筑的思想。生态思想对建筑的要求不仅是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而且涉及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总而言之,生态建筑的基本目标是: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使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实现人类、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分析地域气候特点 传承地方民居生态技术 近十几年来,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中,我国的许多建筑师也十分注重生态技术的应用,并付诸于探索性研究。 所谓生态建筑技术,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传统建筑技术基础上,结合资源和环境的新要求,通过改造完善而形成的适应性技术,它们一般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另一种是按照生态要求移植其他领域如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新技术,进而运用到建筑领域,属于研发型的高新技术。 从我国当前的经济技术水平和技术应用实践来看,发展成本低廉、容易建造的低技术生态建筑比较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这对于我国生态建筑发展也非常重要。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建筑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学习传统建筑的生态思想、方法和技术是发展我国低技术生态建筑非常有效的途径。比如说,我国西北地区的窑洞民居,西南地区的干栏式建筑、福建土楼等,都包含着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精髓,无论是在建筑结构上,还是在建筑材料选用、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等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生态建筑理念。 另外,在亚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及物质基础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了用低技术的办法解决建筑能耗问题,即立足于本土,走乡土化生态建筑道路。例如,印度建筑大师查尔斯·柯里亚注重对当地气候的研究,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 总之,无数传统建筑是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所处环境,对创造和谐舒适的室内外环境作出了有益探索,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可供建筑师在进行夏热冬冷地区生态建筑设计时借鉴、研究和应用。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