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从一片滩涂到“万国建筑博览群”
外滩一直在变。 “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以及竹子干泥搭成的茅屋,低矮肮脏。”这是1840年前后,一个法国人初到外滩时所看到的印象。 170年后,上海的外滩因为繁华和昌盛,被公认为世界现存的“万国建筑博览群”。 出现 英法租借建高楼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上海被划归为通商口岸。一年后,英国将军巴富尔带着三名随行,抵达上海。租住在当地华人家中的巴富尔,一直想在上海拥有一块专属于大英帝国的土地。一次步行到上海县城北门,巴富尔看到了一条满是散坟的江滨小道。 那时的黄浦江畔还保留着自然滩涂的外貌。每次涨潮,江水涌上泥泞淹没了河滩;潮落下,则留下一片狼藉。江边的苦力纤夫是外滩最早的行人,他们沿着黄浦江踩出了一条曲折蜿蜒的纤道。 这些鲜有人问及的羊肠纤道,在巴富尔眼中却是块交通顺畅的宝地。最终,英国人向上海方面施压,获得了黄浦江畔这片泥泞土地的租借权。 而这片泥泞最后就变成了今天的外滩。 纳入租界后,英国人很快将伦敦的建筑风格迁移到了外滩。1849年,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落成,巴富尔就在此居住办公。之后的一场大火烧尽了这座花园别墅,1873年,重新建造的总领事馆竣工,它也是中国境内最先使用水泥的建筑。如今的总领事馆旧址保存尚好,人们可以透过中山东一路33号的围墙,窥见昔日的景象。 英国之后,法国也在黄浦江畔圈划了租借地,很快,曾经的不毛之地上开始涌现一批国外风格的建筑。20世纪初,金融贸易的发展让外滩一带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建筑,包括亚细亚大楼、有利银行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字林西报》馆等建筑一一落成,也最终勾勒出了外滩的建筑景观。 当时,一家英国报纸在介绍上海外滩时,称其中的汇丰银行大楼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华贵的一幢建筑”。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