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坑莲花宫建筑设计甚为罕见
摘要: (图片来源:中新网) 香港大坑最初是一条客家村落,居民以耕种和打石维生。村中的莲花宫于同治二年(1863年)兴建,供奉观音,莲花是观音象征,故有此名。经过百年演变,大坑已成为闹市中一个小小区,高楼大厦 ...
(图片来源:中新网) 香港大坑最初是一条客家村落,居民以耕种和打石维生。村中的莲花宫于同治二年(1863年)兴建,供奉观音,莲花是观音象征,故有此名。经过百年演变,大坑已成为闹市中一个小小区,高楼大厦相继出现,唯独莲花宫的面貌未变,只是原本位于浅滩,如今却身处内陆了。 莲花宫由曾氏兴建,清朝官员兼慈善家邓怀清捐款资助。当时正值太平天国之乱,大批内地居民包括客家人涌入香港,令大坑村人口激增,因此需要兴建一所大型庙宇,让村民安定心灵。 莲花宫的设计在香港独树一帜,它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为前殿,呈半个八角形,屹立于高台上,底下由数条长长的石柱支撑,柱与柱之间有圆拱结构,以防洪水淹浸庙宇。后来因为填海关系,路面升高,如今只剩下少许石柱露出。柱下的积水已被泥土填塞,满种植物,遮盖原来结构,亦失去往日与水为伴的特色。 庙宇门口一般开在正面,但莲花宫的门却在两侧,相信因为庙前昔为浅滩,不易进出之故。虽然没有正门,但正面设有圆拱顶露台,围以半圆形石栏,具有西方建筑风格。前殿采用重檐攒尖顶,里面的半八角形天花刻有活灵活现的云龙,为莲花宫的重要装饰。
主殿呈长方形,依靠大石而建。它的地面比前殿高出约三米,两旁设有木楼梯供参拜者上落。当拾级而上时,善信会更怀崇敬之心。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