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朱成欲完成梁思成心愿 建馆筑书

2013-8-30 11:52|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95| 评论: 0

简介:昨日,成都籍著名雕塑家朱成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他的最后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是目前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成都四川中国图像建筑博物馆!这个全新概念的公共艺术作品将填补中国建筑领域多项空白。据悉,该博物馆将以目前 ...

昨日,成都籍著名雕塑家朱成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他的最后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是目前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成都·四川·中国图像建筑博物馆”!这个全新概念的公共艺术作品将填补中国建筑领域多项空白。据悉,该博物馆将以目前的“朱成石刻艺术(私立)博物馆”为基础,以“命”、“运”、“脉”三条主线串联,综合影像、史料、石刻、写生和“建筑天书”打造图像建筑史前古代馆、现代馆和未来馆。无论从概念打造、体量规模、参观感受上都将是成都,乃至全国博物馆领域的崭新突破。博物馆拟建在成都东村,占地20亩到30亩,建设周期在两年左右。

以一个全新的概念进行创作

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一直“遍访各地以搜集古建筑遗构,其最终目标,是为了编写一部中国图像建筑史。这一课题,可利用的文献甚少,只能求诸实例。”数十年来,中国建筑学家和文化学者都在追随梁思成这一心愿。雕塑家朱成也在做这样的“功课”,朱成石刻艺术(私立)博物馆从筹备到建馆再到成立,整个过程历时20年之久,完全由朱成个人财力作为支撑,约为5000平方米的仓储式陈列空间,收藏了自两汉、唐、宋、明、清的画像石刻及木雕、木刻、瓷器和陶器等,在地域上以四川藏品为主,藏品数量达到1万余件,按照目前的规模和陈列方式,可简单分为古代图腾建筑馆、现代图景建筑馆和未来图像建筑馆,基本覆盖了四川地域在所有时期的石刻艺术风貌。“我现在要创作的部分,就是利用我和身边几位文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一个全新的概念来梳理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建筑型构、史料图像、建筑实物等等。”

素材来自五位“成都人”

朱成的构想宏伟,具体操作起来细致入微,他联系到成都学者、雕塑家吴天,他以数十年的研究,从认字、写字、读字中,发现了文字与建筑的关系,一部80万字的《中国史前建筑构件原本考———来自甲骨文的佐证》构建了甲骨文字建筑图像。

朱成找到了成都人鲁杰,他也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老师傅的指点下编了一次“天书”,并带领上百位工匠成功完成数百间民房的迁建工作,作为四川古建筑科研所的所长、古典建筑高级工程师,他发明的“天书”,就是传统建筑的平、立、剖施工图识和构件节点详图,因其编写的符号并非传统的书写文字,只有编写者认识,故前辈工匠称之为“天书”。

朱成想到了成都人季富政,作为全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的他,在60年时间里,用脚步丈量了数万里,涵盖1000余民居,以千幅绘画和众多珍贵手稿记录了西南地区甚至全国的乡土“地书”。还有在1913年在成都去世的美国人路得·那爱德,他以数千张老照片记录了成都这块灵性土地的建筑传奇……朱成的中国图像建筑博物馆,就是结合吴天和他的甲骨文字建筑图像(史料)、自己的四川石刻建筑图像(石刻)、鲁杰和他的“天书”建筑图像(符号)、季富政和他的乡土“地书”建筑图像(写生)、路得·那爱德的摄影建筑图像(影像),共同还原中国图像建筑史。

博物馆还会建在书本上

同时,66岁的朱成还透露,由于精力有限,自己的石刻博物馆在融入新的图像博物馆后,它自然就成为了自己最后的公共艺术作品,“数十年的艺术创作心血和收藏功力,也将有一个交待。”据悉,中国图像建筑博物馆的建设周期为2年,拟落户东村,“一定会对公众开放”。

媒体昨天从朱成的工作团队处了解到,“成都·四川·中国图像建筑博物馆”的建馆原理是以各种目前能搜集到的一切史料、文字、石刻实物、建筑符号、影像资料等等,以一种严谨、艺术的思维方式还原并串联一部梁思成心中的“中国图像建筑史”,而即将问世的,是朱成牵头编写的一部“文本版中国图像建筑博物馆”,“先将我们的博物馆建在书本上,然后再根据这个建造实体,顺理成章,循序渐进。”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