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获最高科技奖
昨日,胡锦涛向谢家麟(右)、吴良镛(左)两位院士颁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评审委员会实施的是记名投票方式,每一位评审委员都必须对自己的一票负责。到会委员必须有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算有效。 昨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分别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给谢家麟、吴良镛两位院士颁发奖励证书。 最高科技奖授予两科学家 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按照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要求,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8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该奖项的“诞生”也是经过重重严格筛选。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 昨日,中国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 在374个项目奖项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占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及“邮寄发光显示材料、器件与工艺集成技术和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奖自2000年后,12年来,第8次出现一等奖空缺。 对此,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解释,一等奖评选标准非常严格,专家把关较严,2011年申报的项目中,没有非常突出的,致使一等奖出现空缺。 ■ 历届获奖人物 2010年 师昌绪 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王振义 内科血液学专家 2009年 谷超豪 数学家,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2008年 王忠诚 神经外科专家,徐光宪 化学家 2007年 闵恩泽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 植物学家 2006年 李振声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5年 叶笃正 气象学家,吴孟超 肝脏外科学家 2004年 空缺 2003年 刘东生 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 航天技术专家 2002年 金怡濂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专家 2001年 王选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 物理学家 2000年 吴文俊 数学家,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