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成"碳老虎" 专家建议减少"短命"建筑
10月31日报道:今天,上海城市规划学会和复旦大学、英国东英吉利大学联合发起主办“低碳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中外专家共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低碳城市发展。会上,中国城市的低碳之路广受关注,专家们分别从城市设计规划、建筑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城市规划布局尽量紧凑 降低交通能耗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受功能分区规划理念的影响,城市发展基本按照居住、商业、工业功能布局,导致城市中人们居住地和工作地普遍分离。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在发言中指出,我国每年大约有1300万人涌入城镇生活,导致大量住宅在城市边缘地带兴建。通行线路过长,公共交通建设又跟不 上需要,导致交通能耗急剧增加,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城市居民上下班通行的时间甚至达到1~3个小时。他认为,这种城市分区的规划方式,既缺少对中低 收入者的人文关怀,也属于高能耗的规划布局方式。因此,城市的规划布局应尽量紧凑,拉近人们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距离,这是降低交通能耗最有效的办法。 我国目前既有建筑约34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镇房屋新增面积将会增加300亿平方米。建筑的总能耗、房屋的总能耗占我国总能耗 的15%,二氧化碳排放约占17%。沈元勤指出,当今有很多建筑师,在建设设计方案和建筑材料选用等问题上很少考虑到低碳环保的需要。为了追求视觉效果, 他们经常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导致设计之初就有无法弥补的高能耗问题;建筑材料的选用则舍近求远,甚至选用空运进口的建筑材料,而不是就地取材,因地制 宜地选择当地的建筑材料或可再生材料。因此,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技术对努力实现建筑低碳化至关重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 城市建设成“碳老虎” 减少短命建筑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在发言中说,上海老百姓用于生活的碳排放其实非常低,仅占总量的10%,而钢铁、水泥、化工这些高耗能的产业才是真正的“碳老虎”,而拉动这些排放的则是下游需求即城市建设。他认为,打造低碳城市,就必须捏碎城市建设中的泡沫。 首先要减少的是一些“短命建筑”。这些建筑拆了建,建了又拆,大拆大建造成了非常大的浪费。例如,很多地方政府都喜欢招商引资,争夺外来投资, 但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投资者非常倾向于短期行为,利用各地的优惠政策,这样就造成了资本流动性的增加,投资项目遍地开花,但产业生命周期的缩短导致了很多建 设项目的浪费。戴星翼说,这并非技术上的问题,而是管理和制度上需要思考的部分。 其次,中长期城市规划需要合理地预测人口规模。一旦设计、建设过度,公共设施利用率不足,就造成了浪费。 最后,要解决城市建设的公平性问题,这尤其体现在住房建设上。戴星翼说,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40平方米,远远超过了香港、日本 东京等城市的水平,但还有大量的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没有自己的住房,必须大建住房。实际上,从分配公平的角度看是有泡沫存在的:一部分人积累大量的住房,其 中不乏闲置,还有一些人则没有房。消除这种泡沫,对于建设低碳城市意义非常大。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