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离占领城市还有多远?
■ 将新闻进行到底 嘉宾:李穆然(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太阳能专委会顾问) 黄哲林(全国太阳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现状—— 仅有一成家庭选择太阳能 主持人:目前,城市建筑应用太阳能技术是否普及? 李穆然: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论产量和质量都可以说是位列世界前茅。但是谈到普及率恐怕连前十都进不了,大概只有不足百分之十的家庭使用的是太阳能。百分之九十的家庭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还是选择了耗能的电(或气)热水器。 黄哲林:太阳能技术效率高,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屋顶及其各种空间也是极其宝贵的资源,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相同的面积可以获取更多的能量。居民生活对热水的需求一年四季必不可少,不过,稍加观察就会发现目前在大城市,主要的生活热水来源是靠消耗电能和燃气产生的。 主持人:太阳能技术是否受市场欢迎?城市中有没有成功结合的案例? 李穆然:北京一个名为华源新第的小区,投资了20多万元、耗时两个多月,在现有高层建筑楼顶上安装了600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原因在于该小区售楼时,开发商曾承诺向业主提供24小时的低价热水。但业主陆续入住后,小区物业部门却为高昂的供热水成本所困扰。为了兑现当初对业主的承诺,又减少亏损,物业部门经多方比较,最终选择了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目前物业公司供热水的成本降到了10元/吨以下。此前,用电供热水的成本却在50元/吨之上。 黄哲林:根据2009年中国太阳能光热利用行业发展综述显示,2009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和热水系统总保有量达到了1.45亿平米。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按普通煤的市场价格来计算,相当于节省了225亿人民币;按商业用电的市场平均价格来计算,相当于节省了560亿元人民币。同时1.45亿平米的集热面积,一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451万吨,如果按照每吨10欧元的价格计算,有44亿人民币的交易指标收益。因此,我们可以把烧热水的工作留给太阳,节约宝贵的电能和化石能源做更重要的事情。 ——前景—— 建筑采暖及空调应用将很快实现 主持人:与传统电能热水器相比,太阳能技术的优势在哪儿? 李穆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就等于节约了电能和燃气等宝贵能源,同时相应地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黄哲林:研究结果显示,太阳能热水器的能量回收周期仅为1.1年,太阳能热水器有效寿命可达15年,适合大力发展。而与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相比:太阳能一次投资稍高,运行成本很低,总投资回收只需要3—5年。 主持人:太阳能技术可拓展的领域还有哪些? 李穆然:太阳能技术应用领域还很局限,实际上太阳能光热利用还可以扩展到很多领域。 黄哲林:从生活应用上说,建筑采暖和空调应用,可能很快就会实现,消费者就可以真正体验到平时用热水、冬天供暖、夏天制冷、除湿。此外,在太阳能高温应用方面,国内不少企业还积极在太阳能热电联供、光热互补方面做进一步研究。这项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工农业加工用热。中高温集热管技术成熟后,太阳能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开阔,可以在化工、制药、染织、建材养护、海水淡化、生态养殖业等方面普遍应用。 ——产业化—— 贴近城市还需政策导向 主持人:太阳能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还有什么困境需要突破? 李穆然:城市高层建筑应用太阳能是个难题,但在北京华源新第小区的太阳能热水工程做得很好,受到建设方和业主的好评,还有不少企业做了阳台壁挂式的工程,效果也很好。但这些工程还是一事一议,不是产业化。太阳能与建筑结合是发展方向,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产业化工作还十分艰巨,任重道远,太阳能行业的技术人员与建筑设计师要尽快走到一起,共同研究探讨促进太阳能热利用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 黄哲林:现在经过不懈的努力,各企业不断推出适合城市各种应用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始向中心城市建筑进军。北京正值建筑大发展的有利时期,在建项目都应该考虑太阳能热水器必须预留的接口,否则事后改造则会造成更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成本更高。当然,太阳能进入城市,由于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必然伴随着成本相应的提高,要靠产业化不断降低成本,也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 主持人:太阳能技术应用的市场前景如何?政策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李穆然:为了推广太阳能产品的应用,政府下了很大决心。伴随太阳能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上市,会扩大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应用,实现高、中、低建筑通吃。在降低建筑方的投资负担的同时,还可节约大量高档不锈钢及贵金属材料。 黄哲林:太阳能光热利用行业是真正意义上在本国市场的土壤中自发产生、自主发展、自然成熟起来的行业。在将太阳能热水器纳入家电下乡补贴前,整个行业从国家没有正式拿过一分钱的补贴,硬是凭着领先的技术,适应需求的产品和适合大众的价格,在市场的驱动下蓬勃发展。不过,太阳能热利用行业仍然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发挥政府的管理和政策引导的作用,协调好技术、产品、设计、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建筑在建设期间需要设计和预留的一定先预留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