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暖通空调 查看内容

未来,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做“零碳”

2010-6-11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05| 评论: 0

摘要: 零碳建筑第一步 来到上海世博园E片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案例的北侧,就是伦敦零碳馆。它是在中国建成的第一栋零二氧化碳公共建筑,由两栋零碳排放的建筑前后相接而成。 上海世博会零碳馆总协调人 ...
零碳建筑第一步

来到上海世博园E片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案例的北侧,就是伦敦零碳馆。它是在中国建成的第一栋零二氧化碳公共建筑,由两栋零碳排放的建筑前后相接而成。

上海世博会零碳馆总协调人陈硕告诉记者,建筑领域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5%,建筑传统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自于建筑设备对电力和燃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零碳的第一步,便是要减少建筑对于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零碳馆共设置了零碳报告厅,零碳餐厅,零碳展示厅和六套零碳样板房,全方位的向世博游客们展示了建筑领域对抗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方法。

那么,这一建筑本身是如何做到零碳的呢?原来,零碳馆使用了太阳能、风能和水源热能的联动,实现了空间内的通风、制热、制冷、除湿、加湿等各项效果,从而满足人们居住的舒适性。这个系统的特色在于安置在屋顶上的22个五颜六色的风帽,风帽可以随着风向灵活转动,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每个房间,并将室内空气排出。同时,利用太阳能和江水源,对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降温和除湿。“在坡顶上,我们设置了可开启的太阳能光电板和热电板。”陈硕向记者介绍,“零碳馆所需的电力,就是由这些附加的太阳能发电板来产生的。”

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高达11.2×1016千瓦时,如果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为5%,那么每年发电量可达5.6×1012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

零碳馆的太阳能是这样转化的:首先,在建筑的南面,是一片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阳光房,这里很容易保存从阳光中吸收的热量,从而转化为室内热能;其次,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然后,建筑的北面通过漫射太阳光培育绿色屋顶植被,同时北向的漫射光为室内提供了相应的自然采光照明。

由于太阳能有限,陈硕还想到了利用水源热泵技术,用黄浦江的天然水资源作为空调冷却水:“水源热泵是国外非常流行的零排放节能技术,在给空气降温的同时,还能缓解噪声、排热等问题。”在这个有机循环的能源系统中,60%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光伏板,40%则靠蓄电池储存能量,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此外,零碳馆通过屋顶收集雨水,用来冲洗马桶或灌溉植物等,减少了零碳馆对自来水的需求。在两栋房子中间的地面上,参观者还会发现一个个的小洞,它们是一套先进的雨水收集和回收系统。根据初步统计,零碳馆收集的雨水和水量将大于建筑消耗的水资源量。

同时,零碳馆采用整体外保温的策略。墙壁是用导热材料建造的,减少室外热渗透,吸收室内多余热量,稳定室内气温波动。通过零碳馆的这些设计,能够为访客提供既环保又舒适的未来生活体验。

零能源社区不是梦

最佳城市实践区的案例,都有各自的原型。伦敦零碳馆的原型便是英国的贝丁顿零能源社区。它是英国最大的环保生态小区,是国际公认最重要的可持续能源建筑与居住的范例。2002年,该社区的99户英国居民率先走进了零碳生活。

这个总投资1500万英镑的社区,把环保生态科学理念引入现实生活的第一个成规模的范例。贝丁顿社区里的建筑加厚的外墙像一件绝缘外套,使得热水和做饭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热能就足以保持室内的温暖。厚墙在夏天可阻热,冬天可保暖,屋顶的风动换气系统利用热交换原理,在保证空气流通时可保持50%-70%的空气湿度,向阳面的部分玻璃窗和屋顶安装了透明太阳能板,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可供小区40辆电动汽车充电。

一般家庭的能耗主要是取暖、照明、做饭、用水、家用电器和汽车用油,贝丁顿社区在每一细节都避免使用石油、天然气等有碳排放的能源。而且室内选用最新高效节能型的家用电器与照明设施,即使一户人家的所有房间都开着灯,也只有120瓦,另外,双冲水厕具、曝气龙头和淋浴器可使每户每年节约用水5万余升。小区的能源检测值显示,家庭供热(取暖和热水)消耗的能源只有一般家庭的10%,耗水量只有英国平均值的50%,与典型的郊区住房相比,居民可减少60%的能源需求和90%的热力需要。

贝丁顿零能源社区不仅零能源,而且零碳,无废弃物排放。贝丁顿的建设细节并无多少高深技术,只是整合了各领域最新的成熟技术,把环保生态理念运用到小区的设计建设中,带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升级版的上海贝丁顿

虽然零碳馆的原型来自贝丁顿,但并不是简单的“贝丁顿翻版”,由于技术进步,其通风系统和太阳能系统的性能都要超出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比如,同样是头顶五彩风帽,零碳馆风帽的横截面是三角形,而不是贝丁顿那样的圆形。新设计不仅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还充分考虑了上海风速低于伦敦的情况,使得设备对风能的利用更为理想。

零碳馆的第一部分,便是国际零碳实践,来自法国、英国等地的零碳项目和中国节能减排的项目示范。“打开伦敦”,是通过打开26只五颜六色的皮质旅行箱,让参观者亲手,并寻找解决环境难题的“开箱钥匙”。

记者随手打开一只皮箱盖,一只由钢丝球、塑料夹所做成的淘气小狗出现在面前,这些生活垃圾正提醒人们要重新认识垃圾:伦敦每小时产生的垃圾就能填满一个奥运标准的游泳池,变废为宝的社区行动正是试图从垃圾中拯救一间客厅,乃至一个星球。

在一只白色皮箱里,装着满满的苹果、土豆、南瓜、青椒……那是伦敦一户居民阳台上的一季收成。在伦敦,市长提出“都市种植”项目,鼓励市民动手参与,将屋顶、废弃工地、运河及铁路两边改造成社区菜园,内河航道公司还鼓励员工在驳船上建立流动菜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