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概念提出者回应争议 称反映深层社会问题
北京北五环外唐家岭村被称为大学毕业生聚居村,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关村软件园只有一路之隔。当地聚集了5万名以上外来人口,包括1.7万名大学毕业生。春节期间的唐家岭,到处可见红色的拆迁横幅。据了解,北京市政府将整治唐家岭地区,拆除违章建筑。当地村民担忧房屋出租收入以后无法保证,也有住在这里的大学毕业生担忧,房子拆迁后再也找不到便宜的住所。本报记者唐轶摄 “蚁族”概念提出者回应争议让“蚁族”融入城市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蚁族”研究学者、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廉思对毕业大学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调查经本报报道后,社会媒体争相跟进报道,网络上有关“蚁族”的标题铺天盖地,中央领导人关心、人大常委会讨论、国务院部委开会研究…… “蚁族”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争论中,许多人建议毕业大学生不要留在大城市当“蚁族”,应该去二线、三线城市工作;也有媒体评论说,“蚁族”不应得到社会过多的同情和关注。对此,“蚁族”们怎么评价?“蚁族”的研究学者廉思的看法又是如何? 2010年春节期间,本报记者跟随廉思前往著名的“蚁族”聚居地――北京北五环外唐家岭村,并在行程中与廉思再次长聊。 “蚁族”为什么不回家 中国青年报:过年了,看到这么多“蚁族”不回家,你的心情怎样?在你看来,他们不回家的原因是什么? 廉思:据我了解,他们不回家的原因不是不想回家。大过年的,哪个父母不期望见到自己的孩子回家?我认为,他们是不敢回家,不能回家。 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时,有人回答:“买不到票。”可他们的表情分明出卖了自己,这是借口,真实的原因是――过年给父母的孝顺钱,给弟弟妹妹的红包钱,给小侄子、小外甥的压岁钱,太沉重了,“蚁族”负担不起。他们也想挑起生活的重担,但就能力而言,真的“尚未成年”。 中国青年报: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议论,认为大学生毕业不应该留在大城市当“蚁族”,应该去小城市发展,更好、更舒服,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研究这么长时间“蚁族”,据你所知,他们是怎么想的? 廉思:尽管社会上对“蚁族”留在大城市有这样那样的非议,但对于现实中的“蚁族”来说,他们可能更情愿留在大城市。这是因为: 首先,“蚁族”对土地没有父辈那样的感情,对农村和家乡没有父辈那样的依恋。“蚁族”中很多人是在大城市读的大学,毕业后也就顺势留在了大城市。“蚁族”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生存需求,而是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梦想自己能有和大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的身份和地位。因此,他们来到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根本就不想再回家乡。 其次,“蚁族”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再加上他们是在网络、手机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比较了解外部世界,知道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知道中国东西部的巨大差别,城市文明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到城里不管干什么都比在家乡好,是他们比较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让“蚁族”们不情愿去小城市。因为比较起来,大城市无论政治环境还是就业环境,甚至接受再教育的机会,都比二三线城市要好很多。“蚁族”普遍认为,在大城市生活会更有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 大学生留在大城市应该提倡吗 中国青年报:那么在您看来,毕业大学生留在大城市应该提倡吗? 廉思: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蚁族”的影子,因为每个“蚁族”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梦想。“蚁族”需要的不是空洞的说教:号召“蚁族”去西部、去基层、回家乡。他们反过来会问,你为什么不去?你不去的地方,为什么让我去? 目前偏远地区和小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比较少,人才较缺乏,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技术薄弱,工业化水平较落后,多数大学生没有用武之地,只有所学的专业与该地区相适应的学生才比较有优势,适合在这里就业。 每个人都有选择留在大城市的权利。因此,如何让“蚁族”真正融入城市,这才是我们应当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现实出发点。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城镇化,需要大量人才,“蚁族”为城市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才华和青春。不管大城市是否欢迎他们,城市的发展已经离不开“蚁族”,也没有办法把“蚁族”拒绝于城市之外,或者简单地把他们再送回农村或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