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内光伏连遭三次打击 四川光伏企业应诉自救
继美国、欧洲之后,印度反倾销局又表示已经在9月12日收到印度业界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等地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装板或部分组装板进行反倾销调查。一份来自四川省经信委的数据则显示,今年1- 7月四川多晶硅行业利润亏损为2亿元,多数企业停产。 两年间,光伏产业从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宠儿”到深陷“寒冬”举步维艰。除了海外出口市场频频遭遇反倾销“大棒”,此前企业盲目上马光伏产业导致产能过剩也是重要原因。业内人士更指出,光伏产业的“寒冬”远未到可以说结束的时候。 回顾 继美国、欧洲等地之后,印度反倾销局又表示9月12日该局已收到印度业界申请,对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美国及中国台湾或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装板或部分组装板进行反倾销调查。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中国新能源产品贸易就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密集反倾销调查。2011年10月16日,美国SolarWorld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共涉及75家中国企业。 美国商务部随后于2011年11月初宣布展开“双反”调查,这也是美国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首次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5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中国太阳能企业的产品征收不低于30%的惩罚性进口关税,中国多数出口商都受到影响。 今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则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 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比美国的“双反”调查更令国内光伏厂商忧心忡忡。因为欧洲市场一直是中国光伏企业出口海外最为主要的市场,占据了整个光伏产业全球销售市场近八成的份额。 应对川企准备材料应诉欧盟 对于接连而至的反倾销,光伏企业的第一反应都是准备调查材料应诉。 “现在当然是准备材料,全力应诉。”天威新能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欧洲是公司的主要出口市场,因此在得知遭遇反倾销调查后,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准备材料应诉。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也在第一时间表示,将密切配合欧盟委员会的调查,证明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不存在倾销行为。 而针对更远的未来里企业该如何“过冬”,光伏企业则各有各的打算。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晓南称,依托下游产业链,扩大市场规模,高端电池和组建生产销售,将是天威新能源的重要突破口。 尚德公司CEO金纬则表示,“光伏行业正进入调整期,通过对电池产能做适当的优化,我们可以极大地提高开工率。同时,再辅助于组织架构优化和节约经营管理费用等措施,我们就有信心实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经营目标。” 而英利则看中了南非、巴西等新兴市场。“巴西已开始为太阳能发电装置提供激励政策,太阳能发电厂输电和配电费用的折扣高达80%。”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