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
黑龙江省雄踞东北亚经济圈腹地,肩负着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历史使命。“十二五”期间,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如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记者专访了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宋希斌。 宋希斌介绍说,“十二五”时期,黑龙江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兴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黑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到“十二五”期末,黑龙江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国家重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向北开发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国家北方地区生态屏障。 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 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一以贯之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自200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以来,这已经成为统筹协调、推进黑龙江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坚实载体。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千亿元;粮食总产超千亿斤。“十二五”时期是黑龙江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全面提速期,到2015年地区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要实现倍增目标。 宋希斌说,“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立足黑龙江资源优势,统筹规划、调整、定位各区域产业布局,“十二五”期间,黑龙江既突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重要作用,又兼顾资源、环境要素,强调“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独特生态效应;既突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和“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特点,又有机结合“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关联产业发展;既提出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重视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既顺应国家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产业调整之需,又调整新增极具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和林产品加工业之实,从而使各地资源优势通过有机整合突出亮点,都得到最佳发挥和相关业态承接。 “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实施以来,黑龙江省形成了现代化大交通、大水利、大农业、大工业发展新格局。到今年底,全省拥有高速公路4000多公里,“十二五”期间,还将新增投资1118亿元,新增公路里程9175公里;目前已新辟9个民用机场,“十二五”时期还将再建5个机场,航线将超过100条;目前,黑龙江省电力装机容量2017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全省还将新增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再投资1500亿元,用于改造、建设尼尔基等大型水利工程,使千万亩良田实现旱涝保收;黑龙江农垦建设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综合示范区,今年向粮食总产400亿斤目标迈进,确保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实施;绿色食品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十大产业”发展迅猛;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使1.4亿亩耕地得到保护。 坚定贯彻“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使黑龙江省正在成为我国东北经济增长新隆起带。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