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机械今年海外投资为何集中在德国
2009年,流传160多年的《共产党宣言》又有了全新版本:“一个幽灵,金融危机的幽灵,在全球游荡。”这条预言的发明者是金融工程师德尔曼(Emanuel Derman)和威尔默特(Paul Wilmott),华尔街着名的量化金融怪才。 如今,这条幽灵正在欧洲大陆徘徊,即使是经济状况最好的德国,在欧债危机重压之下也很难独善其身。市场低迷,价值低估,这似乎正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抄底欧洲的良机。事实上,自年初三一3.6亿欧元收购普茨迈斯特后,徐工收购施维英52%的控股权,潍柴动力斥资7.38亿欧元收购凯傲25%的股份和林德液压70%的股份,中国制造在欧洲的并购之旅出手日见阔绰。近日路透社披露,又一家国内工程机械巨头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国机集团)已正式向德国MAG Group提交收购要约。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今年的海外投资为何集中在德国?欧债危机之下,中国制造抄底欧洲怎样才能既经济又实惠?实现海外收购之后又该如何管理目标企业?下面请跟随记者一起去探寻答案。 金融危机肆虐 中国制造抄底欧洲 隐形冠军的苦恼 在德国,散落在各个细分领域中的中小型企业被称为“隐形冠军”,他们大多是家族企业,规模不大,但却长期占据全球市场份额、或至少是欧洲市场榜首的地位。 然而金融危机和德国经济下滑使这些“珍珠”逐渐光芒黯淡。德国经济部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8月工业产出月率下降0.5%,工业产出年率下降1.4%;同时,工厂订单月率下降1.3%,年率下降4.8%。 相比经济萧条,更令这些“隐形冠军”处境艰难的还有来自新兴国家对手的竞争压力。前混凝土泵车王者普茨迈斯特,曾经在全球销售冠军宝座上寂寞了20多年,占据着全球市场40%和中国市场60%以上的份额。但随着三一和中联重科等本土工程机械巨头崛起,普茨迈斯特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只剩下不到5%。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普茨迈斯特销售额缩水近50%,而三一的销售额却飙升了约50%。这不仅仅是两个企业此消彼长,背后还有强势崛起的中国经济对老牌制造强国的赶超。这也许正应了那句话——时也,势也。 经营的艰难和家族继承者不愿子承父业的尴尬,使众多“隐形冠军”在咨询顾问后得到一个答案,那就是把企业卖给曾经的中国对手,让这些野心勃勃的后来者继续将这份事业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由于德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下面共有16个联邦州,州与州之间相对独立,有自己的政府和议会,拥有自主招商权,很多地区的投资项目还可以得到欧盟地区发展基金补贴。而德国社会阶层普遍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良好发展,对中国的投资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希望,如巴伐利亚北威州、汉堡、石荷州等大城市都在中国设立了招商引资办事处。 德国普遍认为,中国海外投资在2015年前后可达到每年600-700亿美元,只要德国能够吸引其中的2%,就相当于每年有十几亿美元直接投资流入。因此,当中国的企业家们怀揣支票和计划书踏上德国土地时,他们会在机场各处的标识上看到熟悉的中文字“欢迎”。这表明了德国公司对中国投资者的态度。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