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机械 综合机械 查看内容

工程机械并购换技术屡遭失败 貌合神离

2013-8-28 23:09|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00| 评论: 0

摘要:   远的不说,我们只说2012,别的不说,我们只说工程机械。2012年,工程机械的并购大潮,席卷中国!1月,三一率先开启并购大幕,将普茨迈斯特揽入怀中;7月,又收购IntermixGmbH公司100%的股权;7月,徐工完成了与 ...

  远的不说,我们只说2012,别的不说,我们只说工程机械。2012年,工程机械的并购大潮,席卷中国!1月,三一率先开启并购大幕,将普茨迈斯特“揽”入怀中;7月,又收购IntermixGmbH公司100%的股权;7月,徐工完成了与德国混凝土巨头施维英的“联姻”;8月,潍柴动力用活期存折“迎娶”德国凯傲……一幕幕中国人娶洋妞儿的好戏轮番上演,尽管套路有些雷同,但每一次都让人眼前一亮,赚足了眼球!

  “我经常把并购比作恋爱和婚姻。”业内人士表示:“我认为并购有三个原则,一是各取所需;二是两情相悦;三是双赢”。依记者看,这被行业广泛认同的联姻之说,怎么都不像是初婚,实在是有些理智多过冲动,利益大过情感了。

  没有贬低二婚的意思,毕竟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但摆在二婚面前的问题更多,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个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懂,无庸赘述,笔者想说的是,初婚与二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次的或嫁或娶,是真的情投意合,称心如意,还是各怀心事,貌合神离?

  并购和结婚一样,你情我愿,皆大欢喜,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婚后的日子。“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事情不是没有,国际上并购成功运行失败最终劳燕分飞的情形也不是个例,值得警醒。

  以市场换技术 屡遭失败

  “并购”大潮到来之前,盛行过一阵子“合资”,相同的是中方“掌握核心技术”的情结,不同的是一个打开国门纳客来,一个走出国门辟疆去。用开门纳客的模式获取技术,可谓失败屡屡,国外开辟疆土的壮举,我们期待中方能够如愿。

  汽车行业的合资时代的“以市场换技术”,颇具代表性。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的轿车业唯红旗和上海两个品牌独尊,然而这两个品牌基本是靠手工的敲敲打打,技术落后、资金也严重匮乏,年产量仅三千多辆。面对当时突然爆发的轿车需求,进口和走私的日本轿车潮水般的涌入,如何迅速生产出可与之抗衡的国产轿车成为国家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面对从“冷战对抗”到“和平发展”新的历史机遇,中国做出了“合资”的抉择,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对国内汽车市场做出有限的开放,德国大众先后与上汽与一汽合作生产轿车。其他跨国公司相继进入中国,建立合资公司。

  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模式,成功了吗?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姜立标讲过,“资本的本质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外方看准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利益。由于外方掌握着核心技术,因此决策权完全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是不会真正的将技术与中方共享,否则就是失去优势,失去利益。”他直言,“上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的中外合资企业,创立初衷则主要是以市场换技术、换管理、换机制。然而事实证明,市场并未换来技术。”

  然而,记者认为,我们也不该过于悲观,毕竟人们所担心的“中国汽车业全军覆没”的局面并未出现,反之却是国内车市的“井喷式增长”。并且,通过合资,中国轿车业逐步获得了的当代轿车业制造、管理、零部件、销售技术,也获得了相对先进的技术、品牌和知识产权,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和引进合资,就没有轿车业这个最市场化、最全球化的中国支柱产业的起步与腾飞,全球化对中国轿车业的冲击大,但推动则更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