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机械 综合机械 查看内容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逼上创新路

2013-8-28 22:4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7| 评论: 0

摘要:   汗滴从我的额头上流淌下来。   我站在一群身穿制服、头戴头盔的工人中间。7月份的湖南长沙,已经有了酷暑难耐的感觉。   一位工人走过来冲我打招呼。回头一看,一辆物料车停在我们身后。这里是混凝土 ...

  汗滴从我的额头上流淌下来。

  我站在一群身穿制服、头戴头盔的工人中间。7月份的湖南长沙,已经有了酷暑难耐的感觉。

  一位工人走过来冲我打招呼。回头一看,一辆物料车停在我们身后。这里是混凝土泵车总装线,一共有12个工位,每个工位设计的生产节拍为60分钟。生产线上方的液晶显示屏上,显示着每一个工位的生产状态和负责人,一个红色的圆点意味着有人碰到了麻烦。再往前走,棕榈树、绿植和喷泉出现在眼前。抬头,还能看到天上飘过的白云。如果不是装配线上传来的噪音,你很难在这里找到“重工”的感觉。是的,这里是三一重工位于长沙工业园的18号厂房,也是亚洲最大的数字化厂房。它的生产模式仿效的是丰田的精益制造模式。

  与18号厂房相比,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的办公室可以用幽静来形容。为了接受记者的采访,他搭早班飞机从上海回到长沙,桌子上有不少等着他处理的文件。他穿着一件质地普通的白色短袖衬衫,和他10亿美元的身价相去甚远。

  “三一这18年的时间从零开始,到中国第一、世界第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创新,就是综合竞争力。”好在向文波对创新这个话题信手拈来。

  “从源头上,我们创新的基因和创业者的素质有关系,大家觉得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才有市场机会和很高的利润。这种理念传承下来就成了三一基本的经营理念。”向文波所说的别人做不了的事情,就是替代进口产品。当时,占据中国市场的主要是德国和日本的产品,他们的设备排量和出口压力比较小,不能适应中国大体量建筑物和摩天高楼的需要。“行业特点和客户需要,把三一逼上了一条必须靠创新去寻求发展机会的道路。”向文波说。

  多年前,湖南省公安厅的一个工程项目上,施工方要把混凝土打到一百多米高的地方,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泵机因为压力小,连续换了6台,怎么也打不上去。向文波说:“我们的人都不敢去工地了。因为用户很气愤。”混凝土打不上去,工地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几百号人根本无事可干”。

  对施工企业来讲,每迟一天交付,意味着高额罚款。这件事最终逼着三一去研制更高压力的混凝土拖泵。“技术创新高于一切,至少在我们这个行业是这样的。”向文波说:“你不能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那不是多与少的问题,是生与死的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靠模仿甚至抄袭进口产品占领市场,大有人在,但是,三一重工的做法完全不同。三一重工的第一代产品、也是现在的核心产品混凝土拖泵,就是最好的例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