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春风解决机械再制造的中国式困惑
6月7日,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春平透露,《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即将公布,到2020年,环保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就在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再制造产品目录,其中三一重工、卡特彼勒、武汉千里马等6家企业4大类35种产品在列。由此可见,节能减排事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些进入目录的企业将有望获得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从而加快再制造产业前进步伐。 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生产过程,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除了性能上不逊色外,还可以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因此,再制造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获得不可估量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球再制造产值超过10000亿美元,大约75%来自美国,其中汽车和工程机械领域的再制造占到2/3以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中国14种主要机型工程机械保有量达290万台,而且将近 80%的在役工程机械即将超过保质期,如果将这些设备投入再制造领域,则至少可以产生1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尽管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企业也早在1995年就进入再制造领域,但由于种种原因,前期投入始终无法转换为经济效益,再制造也因此成为一个仅仅“看上去很美”的新型产业,发展始终滞后于工业制造业的高速增长。 再制造的中国式困惑 自2010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如三一重工、徐工、柳工等作为工信部批准的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企业,纷纷加大工程机械再制造领域的投资。但由于受到相关法规和市场成熟度限制,大多数企业还处在探索阶段。 旧件回收是再制造企业面临的一个首要难题。根据2001年6月颁布并且沿用至今的国务院第307号令第十四条规定:“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拆解回收的报废汽车,五大总成(汽车发动机、转向器、变速器、前后桥、车架)应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这条号令使得再制造企业只能从固定用户或者汽车维修市场收购旧件作为再制造原料,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需求。此外,中国海关进出口条例中,只有对新品与废品的管理条例,对介于两者之间的“旧件”则缺少对应条款,甚至还有很多人将限制设备旧件进口理解为阻止洋垃圾进入中国,这样一来,“再制造”企业获得血液、发展壮大的可能性就被扼杀在源头。
其次,难以盈利和受到资本市场冷遇是当下再制造看似火热、实则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有再制造企业厂商向记者透露,由于购买旧件很难拿到增值税发票,没有办法抵消进项税额,这样就造成再制造产品成本增加;而中国顾客对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本来就不高,定价如果高于50%,基本上就没有市场可言;另外,由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再制造内燃机不能用于新品,企业在“三包机”的替换使用上也遇到了瓶颈。由于再制造行业短期经济效益并不突出,即使被定义为新兴产业,但在资本市场的待遇却与新能源、新材料等大相径庭,因此再制造企业长期面临投资不足或融资难的问题。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