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超级履带起重机 崛起之路还能走多远
10月26日,在山东中石化青岛炼化年产200万吨加氢裂化项目工地上,徐工1000吨履带起重机再一次顺利完成满负荷吊装作业。半年以来,徐工1000吨、2000吨两台超级起重机已经完成9次频繁的大型吊装施工,且均在实际吊装施工中成功经受了满负荷的考验。9次大型吊装,次次表现强悍,通过近半年的实践考验,徐工超级履带起重机以安全可靠的品质、先进优化的技术,正式在大型工程实用领域内确立领跑地位。同时,徐工2000吨超级履带起重机已经成为国产履带起重机工程实际应用的最大起重装备。 徐工超级履带起重机的实际工程表现,为当前因个别事件而对中国超级履带起重机整体发展进程产生质疑的舆论,提供了一个补充思考的机会。 国产超级履带起重机进入高端吊装领域 大型起重吊装机械属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在全经济领域内,是所有重大基础项目建设的最关键设备之一。徐工两台超级履带起重机吊装的是武汉、青岛两大石化基地项目的一类设备,而石化、化工、核电又都是基础工程中对起重吊装要求最高的领域。 据了解,2004年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出现了“超级起重机”概念,国际各大起重机巨头纷纷推出了最大起重量超过1000吨、最大起重力矩(最大起重量×被吊物体与起重机之间的距离)超过1万吨米的超大型履带起重机。与这些履带有两人高、操纵室有三层楼高的巨无霸相比,当时中国企业的最大制造能力还在300吨以下。 超级履带起重机的出现,根源于新世纪以来重大工程的大型化加速趋势。以石化工程为例,10年前,国内主体的石油炼化基地多为年产300万吨燃油、30万吨乙烯的规模,近几年才陆续在青岛、茂名、天津等地建成年产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的大炼厂。承担这些炼厂建设的,全部为2006年之前连续3年从国外进口的4台1000吨级以上履带起重机以及由国外吊装公司携带入境施工的产品。而国内近几年发展的二代核电,则全部是由进口超级履带起重机建设完成的。 据介绍,超级履带起重机的意义在于能够实现更大工程的集成化建设要求。例如,一家石化企业要安装一个反应器,如果用过去的百吨级起重设备,需要切割成几块运到现场,再用起重机一块块吊起焊接。这样不仅增加了切割和安装的时间和成本,现场焊接也难保不出问题。如果用超级履带起重机,就可以一次性吊起安装。两种方法在建造效率、建造成本、装置质量、装置寿命等方面的差别,几乎与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差别相当。 更深一层的背景是,更大的炼厂、更新的核电等重大基础设施,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好的产品质量和更有保障的安全运行。实际上,目前国外的大型炼厂,许多均是3000万吨的年产规模。与目前国内相比,两者在产出相差近3倍的基础上,实际占用土地的面积则相差很小。同时,中国是一个煤资源丰富的国家,煤化工技术和应用也走在国际前列,因为原料特征因素,目前可知的煤化工主要生产反应装置最重可达2600吨。 加快能源和基础化工产品的结构调整,对国家这些主体行业企业提出了自主创新的要求,也对国产超级履带起重机技术发展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就在年初徐工2000吨履带起重机的鉴定会上,太原科技大学副校长徐格宁就意味深长地讲过,“我们很快就不再被人卡着脖子了”. “三线深研”,徐工“三高一大”战略的重要支撑 目前谈到国产超级履带起重机,绝大多数的声音都在探讨是不是整体发展得太“快”了。而3年前,当徐工在行业集中场合公开自己“注意发展速度和技术深研”的时候,面对更多的是“徐工是不是发展速度相比慢了”的质疑。实际上,当2004年徐工董事长王民立足徐工多年履带起重机制造经验、以成功研发的300吨产品为起点、正式下达“三高一大”的超级起重机发展战略指令时,就已经提出了“‘大型化’绝不是追求简单的世界之最和中国之最,而是必须建立在高可靠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基础上”的观点。 从那时起的8年时间里,从450吨、650吨到1000吨、2000吨,徐工超级履带起重机的发展进程、步骤和原则就已经规划和确定下来--“三线深研”成为徐工超级起重机“三高一大”发展战略的核心支撑。 首先是技术深研。大型履带起重机产品,吨位每跃升100吨,设计难度就将成倍增加。从650吨到1000吨,徐工集团攻克了分体式整车结构、多驱动的同步传动技术等6项关键核心技术;从1000吨到2000吨,重点解决了大柔度超长臂架设计、双发动机双液压系统、六排滚柱回转支承等6大技术难题。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