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合资企业将来发展方向
在轿车领域,合资进行得较为成功,中国市场上主流的轿车产品是挂着国外的LOGO,大部分的中高端市场为合资品牌所分享,国产自主品牌只能打差异化和性价比,在边缘市场寻求发展的机会。 在卡车特别是重卡领域则又是另外一种风景:国产品牌占领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外品牌只能在少数细分市场和高端市场有所斩获。与轿车领域合资品牌不同,中国的自主品牌卡车企业在“市场换技术”方面做的更好。 相对于国内主流品牌动辄十余万的销量,每年国外重卡进入中国的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重卡领域的合资企业也都刚起步。他们能否像轿车的合资企业那样发展的顺风顺水呢?在这个重卡纷纷合资,合作方兴未艾的时候,记者特总结归纳以往的合资经验教训,分析下重卡合资企业将来发展方向。 合资的经验教训 商用车领域的合资,有些是轰轰烈烈地开始,悄无人息地结束,比如华沃卡车公司;有的是一直不温不火地发展,比如杭州日产柴,目前仍坚持小规模高端化,主要以CKD方式生产,日产柴好像不愿意想日野这个日本老乡那样扩大国产化率,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合资的经验里面,有一点是不要和军工企业合资。沈飞日野、贵航云雀、三江雷诺都是和军工企业合资失败的范例。因为和大多数的企业不同的是,军工企业不是以盈利为第一目的。军工企业的第一任务是军事保障,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仍然是以计划生产方式经营的。显然这和外国企业的理念格格不入。很多军工企业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生存有保障,不像很多外国卡车企业都是在数十年的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历史上充满了收购与被收购的惊醒动魄,这些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生和求发展意识。军工企业的最大使命是为保障国防安全提供产品。 卡车合资企业的经验教训很多,重视中国市场的差异化,理解中国政策,产品本土化,员工归属感,这些都是有着很多现实的例子。在卡车进入国Ⅲ之前,东风康明斯公司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设电喷发动机生产线,打算逐步关掉一些机械式油泵的发动机缸体缸盖加工线,满以为会在实行国Ⅲ排放后主要生产电喷机型。结果被EGR弄得措手不及,慌忙之间开发出“内置EGR”的机械式油泵的国Ⅲ产品。电喷发动机生产线闲置了几年,产能长期不饱和。 产品本土化的重要性 国外的优秀产品,拿到中国来不一定好卖;适合中国市场的,却不一定是国外最畅销的车型。这看似矛盾,确是现实。因为中国的国情不同,卡车用户对车的需求也不同。 生产外资品牌,强调营销和产品,这是轿车合资企业的显着特征,也是轿车合资企业成功的法宝。但卡车行业却不是这样,卡车行业的合资有几种模式:部分合资和全面合资,使用国外LOGO和使用本土品牌LOGO. 很多的合资企业源自最初的技术合作,许可证生产模式。比如曼和重汽就是这样。斯太尔是奥地利的卡车品牌,奥地利是个小国家,卡车工业发展水平不如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到现在也没有什么知名的产品,除了斯太尔。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