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施工的设备组织管理概述
1、概述 近年来,中国水电施工企业纷纷进入国际承包市场,但是大部分是在亚非拉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的水电施工设备资源极少,主要施工设备需要进口。相对于国内工程,欠发达地区的国际工程的设备组织管理更加复杂和困难。 2、国际工程与国内工程设备组织管理的差异 国际、国内设备组织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异,是国际工程设备组织管理复杂、困难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一是管理环节增多。国内设备组织管理主要包含计划、组织二个环节,而国际工程除了这二个环节之外,还有一个长长的供应链管理,包括集港、报关、装船、海运、清关、工程所在国的内陆运输等多个环节,管理环节的增多,造成组织管理工作量的增大。 二是关联单位增多。国内设备组织资管理的关联单位主要为供货厂商,而在国际工程中关联单位大大增多,如进出口海关、外贸公司、货运公司、商检机构等。 三是供应周期延长。在同是现货的前提下,自采购合同签订,国内工程设备物资的到货时间在10天以内,而国际工程的最短到货时间为3个月左右。若遇船期紧张、船舶滞港、通关困难等特殊原因,到货周期将大大延长,甚至失去控制。 四是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晚。国际工程施工常常是边设计边施工,与国内先设计后施工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此情况下,施工技术方案不能及早确定,所需的设备无法尽早确定。 上述差异仅仅是表象的,实际上,即使是相同的管理环节,国际工程设备组织管理的难度也远远大于国内工程。 3、设备组织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国际工程设备组织管理的特点,结合国际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国际工程设备组织管理需主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和难点: 3.1、优化配置 设备的优化配置,对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经济效益将产生直接影响。在设备配置中要重点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数量:在国内工程中,设备的优化配置方案基本上是“偏紧”的,这主要是从成本的角度进行考虑。因为在国内有一个强大的设备租赁市场和畅通的设备生产与销售网络作为支撑,即使在施工中出现设备短缺,补救起来也非常简单。而国际工程则大相径庭,因工程所在国的设备生产与销售网络和租赁市场不发育,设备按“偏紧”进行配置,有可能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合同的履约,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果配置“过松”,则有可能造成设备闲置,这将直接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同时增加设备后续处理难度。 故在设备配置时,既不能“过紧”又不能“过松”. 二是选型:设备选型与工程施工、使用管理、退场处理等均密切相关,科学选型至关重要。在设备选型过程中,除常规的“性能优良、环保节能、通用性好、价格合理、配套适宜”的要求外,尚需重点考虑: (1)设备档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设备先进性),从施工角度考虑,当然是越先进越好,但是设备越先进、购置价格和使用成本就越高、退场时剩余价值就越大、处理难度就相对增大,相反虽然处理难度较小,但对施工的保障程度会降低; (2)设备品牌,世界知名品牌设备有利于保障生产,但购置、使用成本较高(如卡特、小松),国产设备的质量也慢慢追上来了; (3)机型简化,由于进口施工设备的配件组织周期长,配件供应是制约设备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须重点考虑进口和国产设备机型简化,机型能统一的统一,不能统一机型的可以部分(包括发动机、底盘或变速器等)统一。 3.2、合理组织 影响工程所在国设备合理组织的主要因素: 一是设备资源较为匮乏、设备租赁市场不发育、二手设备新度系统太低,当地可以利用的资源较少,致使设备组织的组织方式较为单一,绝大部分需进口,不仅购置投入大、组织时间长,而且给后续处理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二是工程款一般使用美元(或欧元)和当地币支付,在当地币支付比例较高时,为节约资金成本,设备采购应优先使用当地币、在当地采购,而当地少有的设备资源,不仅价格高、而且质量差,故当地有的资源往往也需进口。 故设备如何组织、从哪里组织,要从技术、经济、周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