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北京空置房数据为什么让我们更困惑

2013-8-28 08:4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8| 评论: 0

简介:$(document).ready(function(){ $('.newContent img').attr('alt',"北京空置房数据为什么让我们更困惑"); });   关于房地产的话题一向是舆论焦点,房地产调控到现在已经一年多时间,对调控效果 ...

  关于房地产的话题一向是舆论焦点,房地产调控到现在已经一年多时间,对调控效果评价不一。有说成效显著的,理由是根据统计,若干城市的房价已经停涨;也有说前功尽弃的,理由是调控主体的政府部门先提稳增长,后推降息,明说调控不放松,可房价已经像天气一样逐渐热起来。不信,看看5月的成交数就一目了然。两厢论战,往往鸡同鸭讲,视角、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同。

  6月5日,北京颇有影响力的都市报《新京报》头版头条是《北京核对空置房屋381万户》,文中报道,“今年3月起,北京市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实有人口基础信息大调查工作。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总队表示,目前已核对流动人口信息725.5万人,标注出租房屋139万户,核对空置房屋381.2万户。”文章一出,引发争论无数。

  想想看,根据一年半前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全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而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把前后数字两相对比,如果空置房屋381万数据属实,即使一房只住两口人,那也将解决近800万人的住宿,如果是三口之家更将解决上千万人住宿问题。如果真有这么多空置房,那现实中至少要三室空一,这显然与在北京生活的人们切身感受大不相同。

  但是这381万的空置房统计又似乎不是空穴来风。就在两年前的7月,同样一则关于空置房的新闻引发了全国关注与热议。这篇新闻由《北京晨报》报道:国家电网公司近期在全国66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高达6540万套住宅电表连续6个月读数为零,这些空置房足以供2亿中国人居住。一方面是供电部门在全国范围的宏观调查得出的数据,另一方面是公安机关在特定城市北京从3月开始的长时间基础信息大调查工作,不由得人们开始想,房地产信息数据到底是怎样统计得出的?

  381万套空置房报道之后第二天,又一家京城都市报《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总队做出回应称,这并不是该市空置房屋的最后数据,由于统计方式的问题,很多空置房屋在接下来的普查中会划为有人住的房屋。文中介绍,“民警通过初步普查会将一些暂时无人居住,或者普查当天无人在的房屋暂时划为空置房,然后通过核查户籍信息、人户分离情况以及房屋出租情况将这些空置房的一部分重新划为有人居住的房屋。”

  解释做出了,但质疑声并没有消除,要知道这是从3月就开始的大规模基础信息调查,到6月公布数据时,已近百日。如此规模的调查,却只能做到暂时确定空置房,并且未来何时才能确定空置房具体数量仍没有时间表,这无疑是对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严峻挑战。

  进一步分析,如果空置房统计并不精确的话,那么其余所谓核对流动人口信息以及标注出租房屋的信息数据的可靠性,也要打上一个问号。而如果数据并不真实,那么又如何让政府服务部门根据数据做出决策,进行社会公共治理?为此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又是否真正打了水漂?

  而撇开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新闻部门在报道时也应自我反思。新闻不是有闻必录,而应该在核实的基础上跟进深入报道,不能把一件新闻半成品抛出来,引发社会关注与讨论之后却又没有跟进与解释。

  在长达一天的时间中,不少人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谈论381万套空置房的话题,而这段时间,人们听不到来自公安部门的解释,也得不到新闻最初报道机构的分析。得不到核实的信息必将在传播过程中变形扭曲,进而损害信源,信源的权威性受到损害。在此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新闻机构要塑造自身专业负责的形象,而新闻报道主体公安部门本应该展现自身作为公众服务机构的工作职责。新闻传播的价值是要通过信息传播,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一则机械的有闻必录,缺少追问的新闻,就这样迷失在信息海洋之中,信息依旧不对称,对房地产关注的人群只会更加困惑。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