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深陷同质化困扰
日前,成都市规划局发布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管理补充规定(试行)》。该文件要求从2012年6月起,成都主城区内新建大型综合体需临近轨道交通站点。另外,该文件还要求成都市内的新建城市综合体项目,应具备商业、办公、酒店、会议会展、文化娱乐、体育、交通、住宅等三种或三种以上城市功能,除住宅外,应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城市功能作为项目的主导城市功能。 在业内外纷纷对大量城市综合体集中出现表示担忧的情况下,一直处于调控范围之外的商业地产,在疯狂膨胀之后,也逐渐进入了政府的调控视线。而该政策的出台,也让很多已拿地并正在报建的项目,受上述条款的限制,不能再以城市综合体的形式出现。 看不见“看不见的手” 成都对城市综合体的限制,并不让人意外。当“看不见的手”无能为力的时候,政府的干预就显得十分必要。 房地产市场化是用所谓“看不见的手”来管理楼市的发展,但是房地产市场在高利润诱惑下高速膨胀时,“看不见的手”却逐渐跟不上了步伐。 “看不见的手”应该是“背道而驰”的。当数量增多的时候,价格下降,人们就会转向其他的领域。但是在城市综合体快速膨胀的过程中,数量增多和招商运营的难度增大,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人们继续投入的热情。 以成都为例,据四川商业地产联盟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成都目前已开工建设的商业综合体多达104个,还将在未来5年内入市1000万平方米左右。成都的这一数字早已超越了作为一线重点城市的北京和上海。 与数量上的大肆膨胀相对应的是,在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和运营上,国内商业地产领域却并没有出现另人兴奋的进步,其中同质化一直是困扰商业地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综合体在野蛮生长过程中忽视了自身修炼,重量不重质,导致"千城一面"。使得综合体市场面临瓶颈。究其原因,在国内部分一二线城市,城市综合体建设往往侧重于多类商业物业的大放量,并且以简单的业态组合。”河北晨曦万杰机构副总经理孙健说。 唯吾知足机构总经理郑秋皓则认为:“目前我国商业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化、业态雷同化、品牌同质化的“三化”问题,这是城市综合体必须直面解决的问题。这些项目多以销售为主,持有的很少,这会为项目后期的运营埋下隐患。还有招商问题,即使引来了商家,和其他项目一比较就能发现,80%—90%品牌是重叠的,如此一来如何做出项目的亮点和特色。”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