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人民日报:还建筑个性与尊严

2013-8-28 09:0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94| 评论: 0

简介:$(document).ready(function(){ $('.newContent img').attr('alt',"人民日报:还建筑个性与尊严"); });   近来两则消息引人关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在北京颁奖,王澍成为获得 ...

  近来两则消息引人关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在北京颁奖,王澍成为获得此奖项的首位中国建筑师;中国美术馆新馆建筑设计方案进入最后一轮竞赛,中国建筑师无一入围。喜忧之外,放眼国内各大城市,怪诞、宏大的“地标性”建筑层出不穷,绵延的中国建筑传统却鲜见继承。

  如何冷静看待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中国的建筑师们又在进行怎样的思考和探索?

  建筑的“好”似乎难以名状,却又让人过目难忘。

  1947年,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为自己设计的住宅,借鉴了墨西哥传统的围向内合的形式,高大的围墙采用充满质感的拉毛表面,在保证空间私密性的同时,也为光影的奇妙变幻提供了一方舞台。与整体建筑的朴实深厚相异,院内的窗户、转角、台阶、花园设计则处处体现与人的亲和偎依,久违的静谧生活款款而至;1997年,贝聿铭设计出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日本京都美秀博物馆,穿过幽暗的山洞隧道,走过竖琴一样的银色吊桥,桥那头开阔的博物馆中庭让人“豁然开朗”,如同取景框,将中庭外群山的春雨夏花、秋叶冬雪托映出来,而两翼的展厅主体则全部深埋在山底,沉静一如历史的回响。

  我们从“好”建筑中收获的是惊叹,亲近以及沉醉,归根到底,建筑是人类在大地上为自己建造家园。可是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城市:拔地而起、造型奇异的摩登建筑拒人千里,打着民族风格旗号的仿古建筑刻意做作,跟风、抄袭、模式化的建筑群千城一面……这让人不禁要问,一任这些假建筑、大建筑、怪建筑风靡开去,我们的家园将被导向哪里?而中国当代建筑师对此又作何思考与行动?

  不玩概念和造型

  让建筑回归建筑本身

  建筑的艺术性深植于它的功能性和工程性,这种对建筑本体的强调在今天尤为重要。当下的中国城市,无论是泛滥成灾的欧陆风情,还是偶像型的奇观建筑,对它们的“造型”的重视都远远优先于对其功能、造价和安全的考量,建筑似乎成了立体美术设计,衡量其艺术性的重要标准即是吸引眼球。尤其是在急功近利的城市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消费主义的跟风和政绩意识的大手笔达成一致,再加上媒体“煽动”,这些建筑便拥有了被大众接受的土壤,顺理成章地成为景观社会的一部分。

  建筑师张永和刚回国时,看到的正是这样“千篇一律的奇形怪状的房子”。“玩造型”的建筑思路大行其道,“把一个杯子放大100倍自然震撼,放大1000倍就更震撼了,但是这归根结底跟设计思维、建筑本体没关系,而且这样下去就把建筑学给毁了”。他主持的非常建筑事务所正是要回到“土”的建筑工作,回到对建筑本体的核心认识上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材料怎样搭建,搭建出的空间如何使用,一环套一环,自然就有了建筑,也有了建筑的美。建筑的艺术性正是内生于“两块砖头的仔细叠加”之中,内生于“把建筑当作建筑做”的过程之中。

  作为“土”的一部分,张永和尤其强调建筑的工程技术和建筑师的工艺,而这正是现在国内建筑师普遍欠缺的。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将这种共性的欠缺概括为“匠气不足”。在他看来,这既是建筑师缺乏生活体验、审美体验所致,更是当前建筑界普遍存在的从图纸到图纸,建筑师止步于施工现场的工作风气使然。只有了解施工一线,重视建筑的工程性,才能摆脱玩概念、玩造型的狭隘,去处理与业主方、施工方、供货方、管理方的沟通,以及与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的协调,既充分考虑规范、安全、造价,又有足够的定力去抵挡市场上种种机会主义的诱惑。强调建筑师“匠气”、工程性的一面,正是为了回归建筑本体,让大部分建筑师的大部分设计有意义,而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建筑艺术家”才气的灵光一现。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