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自有房拥有率调查的客观实际性
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共同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报告称,中国民众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60%的世界平均水平。报告显示,城市户籍受访者3996个家庭中,85.39%的家庭拥有各类自有住房,这一比例在农村更高一些,为94.60%.而2011年中国城市户均拥有住房超过1套,为1.22套,比2010年中金公司发布的数据0.74套有大幅提高。 这个研究报告出来后在微博上引发广泛讨论,看起来光鲜的数据其实和普通买房人没啥关系,因为依然有很多悲催的房奴背负着高房贷,依然有很多刚需购房者买不起房,不少目前还在为高房价纠结的刚需购房者甚至急得要骂娘。 这一数据究竟有没有说服力?金陵晚报记者采访了南京的两位专家。 私有率多年来被当成自有率 南京工业大学房地产管理系主任吴翔华认为,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的统计对普通购房者来说没有什么参照价值,往往会对决策者有一定意义,但过去算自有住房率的统计方式一直有问题,可能会对决策者造成误导。“国际上通用的住房自有率,一般都是按以拥有自己住房的家庭户数为单位,来计算具体的比率。而‘中国标准’则采用的是私有住房建筑面积占全部住宅建筑面积之比来推导出具体的比率。也就是说,假设有10套房子(假设每套面积一样,均为100平方米),有10个家庭,其中一个家庭买了9套房子,还有一套房子是廉租房,另外9个人是无房户,只能承租房子居住,在国际上,其他国家统计住房自有率的时候, 应该得到的数据是1/10=10%,而在中国则是90%.” 吴翔华称,还有统计说中国人的首次购房年龄只有27岁,比其他国家低很多,因此有学者苦口婆心地劝导大家改变观念,同时又拿出住房自有率很高的数据出来,以此证明中国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有问题,不应该人人买房。“买房或租房本来是年轻人个人的选择,但在中国年轻人租房确实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比如户口、孩子上学等,不早买还要冒着房价上涨的风险,因此只能选择买房。” 调查样本缺乏代表性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徐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的住房自有率算法没有和“住房私有率”混淆,是指样本中拥有房产的家庭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这样说来,这份报告的数据就客观了吗?南京林业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孟祥远博士认为,《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存在重大误导,一是调查样本仅覆盖户籍家庭,缺乏代表性,掩盖了新城市人的问题,因为没有住房难有户籍;二是户均数据掩盖了公平问题。 “相关部门在住房信息监测方面的统计工作做得还远远没有到位,这样的数据发布出来缺乏权威性,对决策层和购房者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国家还需要坚持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真正保障购房者的利益,而不能被一些缺乏说服力的数据蒙蔽了。”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