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尴尬之注水的保障房
自从政府推出数千万套保障房的建设规划,很多人将其视为社会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板块,若是保障房规划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确也可以解决上亿人口的安居问题。现实情况却是保障房建设的困难重重,要么是建设资金不到位,要么是建设进度缓慢,或者房屋安全质量问题多等等,当然最严重的就是弄虚作假,各级政府或单位通过各种注水行为来敷衍保障房建设的任务。 武汉东湖高新区茅店村一栋破旧的四层楼房,被贴上名为“茅店集团光谷产业园学生公寓”的公租房项目标牌,而这728套所谓的公租房正是武汉市2011年保障房建设计划中的一个新建项目。事情被曝光后,当地房管局称之为保障房的“新模式”,实际上就是往保障房建设规划中注水,以敷衍态度应付检查,完成任务而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用花招玩注水。 保障房建设作为一种政治意味很浓的任务,各级地方政府和单位并没有动力去做好。在保障房建设规划的问题上,各级地方政府和单位更多的是迫于来自上层的压力,因为这种保障房建设的任务不仅会带来财政上的额外开支和负担,而且还会影响土地财政的收益。若是完全按照政府公布的规划去建设保障房项目的话,既不能带来光鲜的政绩,又不能带来现实的灰色利益,政府和官员的工作动力自然不强。作为政治任务,却又不得不完成,因此只能采取各种注水的手段来弄虚作假,只求应付检查,套取财政支持,至于社会效益究竟如何则不在重点考虑之列。 其实,保障房建设的规划不在于规模大不大,也不在于房子新不新,而在于以一种公平负责的态度,让真正有安居需求的人享受到切实的社会住房福利保障。规模再大,但是分配不公平,让穷人的救命粮成为富人的财富点心,那又是一种劫贫济富,因为保障房的建设资源和资金都是全民税收。房子不新,问题也不大,只要主体质量过关,并且能够保证公平分配的话,将其好好装修,达到保障房的质量要求,一样能够作为保障房,这样也是提高了社会存量房资源的利用效率。 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保障房建设规划,方法自然可以多样化,但是有一些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必然公平分配,公正调整,保证房屋质量,考虑民众需求等等,只有做好了这些事情,才能够让保障房建设成为稳定社会的基石。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