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泛滥 规范亟待制定
“什么都不一样!工资不一样,奖金不一样,福利也不一样。有时候想想都觉得憋屈,凭什么?”高川(化名)愤愤不平地说。他说的是自己作为劳务派遣工与正式职工之间的差别。 39岁的高川已经在北京一家央企工作了6年,现在已是部门副主管,年薪超过20万元。能在收入较高的央企工作,在外人看来是很值得羡慕的事,但高川却有着挥之不去的苦恼。 高川刚开始搞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是本单位职工,却要跟另一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签订用工合同,后来他才知道,自己是一个劳务派遣工。年终领奖金是件让人难受的事,自己的业绩明明比同事好得多,但就是因为人家是正式职工,奖金就比自己多拿了不少,高川觉得很郁闷。 劳务派遣泛滥成灾 高川并不是唯一陷入上述困境的人。他所在的央企有1万多人,只有不到3000人是正式职工,其余全是劳务派遣工。 从全国范围来看,劳务派遣工的数量更是惊人。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关于劳务派遣的正式统计制度,关于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众说纷纭。全国人大、全国总工会采用的数据是2500万人,而根据《2011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的数据,中国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务派遣工在1000万人左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保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国就业人数3亿多,除去1亿多灵活就业者,按劳务派遣工占10%计算,总量在2000万人左右。 张丽宾分析,过去一些央企或机关事业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零编制限制。用人单位想在编制不增加的前提下增加用工,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正好被其所用;另一个是劳动成本降低。现在导致劳务派遣规模扩大的原因除了与劳动成本降低有关外,还与用工荒有关。有些企业招不到工人,就越来越依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劳务派遣工。 被侵害的权益 劳务派遣泛滥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同工不同酬,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 根据张丽宾的调查,制造业劳务派遣工的平均用工成本不足2000元,批零行业为1500元,ICP(信息传输行业、计算机服务行业、软件行业)为2300元。这些行业的劳务派遣工收入都比正式职工收入低30%。 而事实上,除了可以减少工资支出外,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工还可以大大降低非工资的人工成本,这其中包括体检费用、其他福利等,这也是为什么劳务派遣之所以泛滥的重要原因。 劳务派遣泛滥导致有些单位借此大规模减少甚至不使用固定职工;有些单位通过长期使用劳务派遣工推卸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规避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白皮书》分析,目前劳务派遣泛滥,从管理角度来说,一方面是因为劳务派遣机构的经营地位模糊,没有专门的部门对其经营资质和业务进行监管,也没有明确的税法规定劳务派遣机构收入的核算方法。 亟待制定相关法规 中国目前关于劳务派遣的法规很不健全,仅《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有涉及劳务派遣的内容。 专家认为,这些法规因为过于原则化,企业在具体工作中很难执行,当前亟待制定一部关于劳务派遣的专门法规,对劳务派遣机构、用工单位的行为进行规范。 中国对外服务工作行业协会秘书长赵乃真建议,各劳务派遣机构与其过分纠结法规条款的修订,不如学习领会国际理念,尽快搭建短工派遣平台。 张丽宾建议,当前应该加快制定劳务派遣方面的专门法规,约束、规范劳务派遣机构和用人单位,充分发挥劳务派遣促进就业的正面作用,减少因为劳务派遣泛滥导致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事件发生。 2012年中国经济整体面临下行趋势,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目前,三大重点就业人群包括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和城市就业困难人员。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若能得到规范和发展,对这些人群的就业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