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殡葬何时方能“清明”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千年前的白文公为朋友的离别忧愁,今时的人们却为天价的殡葬费和墓地发愁了。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多年来广受诟病的殡葬垄断、殡葬暴利等问题再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给原本清净的节日增添了污浊之气。数据表明,从2003年开始,殡葬业已连续数年进入“中国十大暴利行业”,其暴利程度甚至最高可达2000%,远超房地产业。反“殡葬暴利”的呼声已经喊了好几年,清明何时才能真正的“清明”呢?然而由于殡葬消费的特殊性,民众在抱怨“死不起”的同时,也都还得乖乖“埋单”。 殡葬的这种“发死人财”的暴利让民众十分难以忍受。中国城市的殡葬观念普遍存在“重葬式,轻仪式”的现象,在人们的意识中,墓地的大小和规格显示出生者对逝者的尊重。此前提下,“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这就给商家创造了坐地起价的机会。多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墓地价格都在持续上涨。活着的时候为买房子发愁,殊不知墓地的价格比起房价来涨得更高更快。墓地销售者最大限度地嫁接了房地产的销售经验,地段、环境、交通、面积、装修、配套设施都计入墓地价格,公墓区也套用别墅区、公寓区、经济适用型,甚至小产权进行等级划分。同时由于儒家传统的影响,作为一个孝道的国家,中国人对于殡葬是十分看重的,很多人在生前,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对父母不大好,但是,为了挽回他的名誉,一定要把葬礼搞得风光无限,来弥补这个缺陷。因此在盲目的攀比加之中国文化习俗的影响下,“死不起”成了当下民众的生活难题。 每个行业的暴利是有其行业的特殊性,殡葬业的暴利主要在于行政垄断的问题。作为依附于行政垄断下形成的自然垄断,殡葬服务费的制订既没有公益性服务产品所应有的听证程序,也没有考虑到民众的承受能力,使得其公益属性并没有凸显。而且人们有理由质疑在一个高房价的时代,政府尚有保障性住房可供低收入群体选择;在医改上,有医保为“看病难、看病贵”减负;在义务教育上,更是向全民免除学杂费。可为何同为公共服务的基本殡葬服务,却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兜底性惠民举措?即便是时下各地不断推出的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所覆盖的人群仍然有限,而且至今也没有听说有“全民免费”的计划。当一个成本只有40元的骨灰盒卖到了6000元,千元的寿衣“棉三件”成本不到50元,冥币的零售价高于成本价10多倍,各种名目众多的乱收费、高收费和强行销售,……这一切暴露的都是监管的缺位。垄断不代表着一定会产生暴利,更不代表着乱象丛生,监管缺位背后是不是存在着某种难以割舍的利益情结,值得追问。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