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与底线共识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顶层设计”进行的各种讨论甚是火热,它所对应的是中国改革这一宏大命题。从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到日前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众多委员、代表、学者在谈到中国改革时,都不约而同地主张加强“顶层设计”,反映了公众对于推进中国改革大业的深切期待。 然而,目前各方人士对于“顶层设计”的种种表述整体上略显空洞。有抽象的界定,但无具体的阐释;有激昂的呼吁,但无切实的方案,这是“顶层设计”在中国当下面临的两大窘境。 日前《证券时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与其戴着“顶层设计”的帽子高谈阔论,不如潜下心来,协商磨合各方观点,达成推进中国改革的若干“底线共识”。否则,“顶层设计”谈得太多太滥,反而会导致理论泡沫,使一些原本可以着手加以解决的真问题被遮蔽起来。 文章指出,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要实现这两大目标,首先,必须厘清划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其次,必须制约并监督政府的权力,建立一个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有限政府;再其次,必须保护私有产权,鼓励自由、公平的竞争,与此相适应,就必须理顺产权关系,破除一切形式的垄断和特权经济。这是我们应该达成的第一个“底线共识”。 封闭导致偏狭和愚昧,开放促成宽容与进步。有政治开放,密室专制与权力寻租就无藏身之地;有经济开放,多赢的互通有无和高效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就成为可能;有文化开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会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应当达成的第二个“底线共识”。 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当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和归宿。而要保护和实现人权,就必须依靠法治而非人治。这是我们应当达成的第三个“底线共识”。 文章最后强调,达成“底线共识”并以之为尺度,就能弄清楚改革的对象、主力和同盟军,也是重建改革共识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改革派就可以携手努力,将改革攻坚战切实推进。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