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
作为一个在广州生活了二十年的建筑师,一直想弄明白一个概念---岭南建筑。“岭南建筑”作为建筑学词汇,它到底更多的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还是一种风格流派的涵义,抑或是一种设计的理念。是否在不同的语境里,它表达着不同的内涵。全球化的今天,地域的差异越来越模糊,这种按地域来划分的建筑流派是否还那么清晰,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些问题总是隔那么一段时间,随着标书上“……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字眼,让我觉得很纠结。我试图去理解它,可至今不得要领。望哪天能“醍醐灌顶”。 何谓“岭南”?“岭南”一词,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史记。贷殖列传》。作为自然地理概念,“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唐贞观开元年间,五岭以南曾设岭南道,是为“岭南”做为政区得名之始。具体到今天,“岭南”通常指广东、海南、广西以及福建南部。而在更多的时候,“岭南”仅指广东。 “岭南建筑”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似乎已无法考证。更早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叫“京派、海派、广派”。这有点少林、武当、峨眉的意思。“岭南派”可能就是由“广派”延伸而来。那纵观古今岭南建筑,它最大的特质是什么?在《岭南近现代建筑》的绪论中把这归结为几点:一是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二是强调理性和折中实用,三是平衡于经济实用与美观得体的简秀风格。第一次读到“简秀风格”这一词,觉得很好,简洁而秀丽,秀字感觉特别有文化。这总结得很好,但细想,这似乎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如按这一原则设计出来的建筑就是岭南的吗?我想未必,至少领导和普通老百姓不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它没有“标签”。标签更多时候体现在符号上。符号,那什么是岭南的符号?识别性强的说来说去也只有“锅耳墙”和“满洲窗”,可恨的是,“满洲窗”一听就不像是岭南的。所以很想斗胆提一句,我们能不能不再提岭南了。为免引起攻击,在这说在这散。(这话就很有岭南特色) 我们总说建筑是文化的体现。那岭南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岭南文化学者陈泽弘总结为“开放、务实、善变”。那证明了岭南文化其实是最适合全球化文化的。怪不得广东走在了改革开饭的最前沿。所以我们该把它发扬光大,兼收并蓄,不要再在一些符号的标签上折腾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岭南建筑如果有,也只是指他的适应气候和自然条件。把这一点做好已不容易,离开了它,一切都站不住脚。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