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千城一面”让城市陷入特色危机 如何能把城市的“根”留住

2013-8-28 08:5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98| 评论: 0

简介:  对话人   冯骥才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   安家瑶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田 青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周 岚委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陈耀光 ...

  对话人

  冯骥才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

  安家瑶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田 青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周 岚委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陈耀光代表(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假如扬州不是绿杨城郭、二分明月,李白的诗句怎会如此诗情画意?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假如深巷不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陆游的诗句怎会如此含意隽永?

  可惜的是,上海弄堂、北京胡同、江南园林,这些曾孕育无数文人墨客深情诗篇的民居,正在城市改造中渐渐消失。如果我们的后人,必须到博物馆中去寻找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我们何以向历史交代?旧城改造,必然意味着推倒重来吗?如何留住城市的“根”与“魂”,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千城一面”让城市陷入特色危机

  “我到外地出差,不论身在何处,推开窗子一望,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田青委员说,现在的城市建设从外貌到文化都在走一条高度同质化、缺少独特性的道路,这令他很是担忧。

  这不是一个人的担忧。2003年,吴良镛、周干峙、谢辰生等10位院士专家,曾提出在历史文化名城停止原有“旧城改造”的政策建议。近10年过去了,名人故居无故拆除的事件依然见诸报端。

  “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不是一下子变成今天这样的,至少得让百姓感受到这种变化的纹理。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安家瑶委员分析说,由于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了这些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导致城市记忆消失。

  不仅如此,“千城一面”让不少城市陷入特色危机。“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现代化标志,寄希望于短时间内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迅速改变城市形象,反而使城市面貌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田青无奈地说,自己竟在不同城市见过数个“小白宫”,“这实在是城市文化的悲剧”。

  城市文化,不是一个大而空的概念,而是切切实实积淀在见证和记录城市历史的古建民居里,是它们构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文脉与肌理。“与宫殿、寺庙等建筑相比,千家万户所居住的乡土建筑,其实更能够体现文化多样性。”安家瑶说。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