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斥巨资重建6处京城标志性历史建筑调查
北京市文物局近日宣布将投入巨资重建6处北京城标志性历史建筑,且每年要增加10亿元用于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消息一出,各界议论纷纷——为何不该拆的“真文物”被不明不白地拆掉了,而又要花巨资在故地新建“伪文物”?“亡羊补牢”重建新城楼能否再找回原来的韵味?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投巨资重建6处标志性建筑 北京市文物局近日宣布,将投入巨资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拟按照原来的建筑形制在北京外城西南角楼、永定门箭楼及瓮城等6个地点新建标志性建筑,恢复北京原有的“凸”字形城郭。 “内九外七皇城四”,城门和城墙曾是老北京城最显著的标志,更是勾勒出了北京城典型的“凸”字形城郭。新中国成立后,因交通等方面的需求,明清北京城墙被拆除。 为弥补这一历史缺憾,2002年出台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要求,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北京旧城的保护,具体体现在旧城“凸”字形城郭、历史河湖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等10个层面的内容。基于规划的要求,相关部门决定实施此次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景观的恢复。 针对文物部门的“大手笔”,社会关注点集中在质疑上。不少评论认为,命运多舛的北京古城楼真是拆也折腾,建也折腾:拆一处,修一处,重建的还有历史意义吗?一年10亿元的大手笔确实让人“肝疼”,值么?有点银子把仅剩下的老房子都看护好了,别再“维修性拆除”比啥都强。 但也有声音肯定了北京市主动恢复古城的态度,认为“想修比想都不想进步了”,但人们心中更多的是怀疑新建筑能否找回历史的感觉。 有学者公开表示:500年后,我们的后人也会把现在的北京城当做文物,并会加以说明——重建标志性建筑为“仿明朝建造”。这如同历史上很多仿前朝的瓷器一样,工艺再好,也只是个“仿”。 北京市文物局近日宣布将投入巨资重建6处北京城标志性历史建筑,且每年要增加10亿元用于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消息一出,各界议论纷纷——为何不该拆的“真文物”被不明不白地拆掉了,而又要花巨资在故地新建“伪文物”?“亡羊补牢”重建新城楼能否再找回原来的韵味?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投巨资重建6处标志性建筑 北京市文物局近日宣布,将投入巨资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拟按照原来的建筑形制在北京外城西南角楼、永定门箭楼及瓮城等6个地点新建标志性建筑,恢复北京原有的“凸”字形城郭。 “内九外七皇城四”,城门和城墙曾是老北京城最显著的标志,更是勾勒出了北京城典型的“凸”字形城郭。新中国成立后,因交通等方面的需求,明清北京城墙被拆除。 为弥补这一历史缺憾,2002年出台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要求,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北京旧城的保护,具体体现在旧城“凸”字形城郭、历史河湖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等10个层面的内容。基于规划的要求,相关部门决定实施此次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景观的恢复。 针对文物部门的“大手笔”,社会关注点集中在质疑上。不少评论认为,命运多舛的北京古城楼真是拆也折腾,建也折腾:拆一处,修一处,重建的还有历史意义吗?一年10亿元的大手笔确实让人“肝疼”,值么?有点银子把仅剩下的老房子都看护好了,别再“维修性拆除”比啥都强。 但也有声音肯定了北京市主动恢复古城的态度,认为“想修比想都不想进步了”,但人们心中更多的是怀疑新建筑能否找回历史的感觉。 有学者公开表示:500年后,我们的后人也会把现在的北京城当做文物,并会加以说明——重建标志性建筑为“仿明朝建造”。这如同历史上很多仿前朝的瓷器一样,工艺再好,也只是个“仿”。 专家:保护比重建更重要 针对舆论质疑,北京市文物局目前已在官方网站设立了“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复建工程民意调查”,广泛征求网友意见。 记者登录网站后发现,调查问卷只有两条内容,其中一条是“您如何看待以上介绍的工程”,另一条是请网友对复建工程提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记者在投票后发现,与不少网络调查不同的是,投票结果显示为灰色,投票人无法查看结果。 记者在问询北京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后得知,此次调查是北京市文物局委托一家网站发起的。据这位工作人员透露,截至2月28日中午的投票结果是:有47.1%的人支持复建或修缮,认为将“有助于恢复老北京风貌”;27.9%的人认为复建意义不大,“即便复建,也只是徒有其形”;另有25%的人认为与个人没有关系,复不复建都无所谓。至于投票结果会否最终影响决策,该工作人员表示不知情。记者随后联系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当记者自报家名后,都均因对方手机信号问题无法沟通。 对此,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认为,北京市文物局此次的重建本身不属于文物保护和恢复工程。“文物拆掉了就是拆掉了,是永远恢复不了的。” 谢辰生说,按照文物法要求,不可移动文物已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如果为了恢复北京城原有的“凸”字形轮廓,依据旧有的形制选择性地复建一些地标是可以的,但必须明确其不是文物。 谢辰生告诉记者,与现有文物保护相比,文物重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低一些。“我不反对在搞好保护的前提下,做一些标志性建筑的重建,但就文物工作而言,保护永远处于第一位。”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