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名城地标还须卸下历史包袱
左安门角楼、右安门角楼等这些新中国成立后被拆毁的城楼旧址,将按照原来的建筑形制,建起新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北京市准备在右安门、永定门、左安门、天桥、西便门和地安门6个地点,实施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景观的恢复。(2月24日《新京报》) 虽然强调的只是仿其形的地标建设,并非考究的文物复建,但在北京这几处核心地带动土,绝非易事,更何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旧址周边建筑、道路密布,有的还有铁路穿行,建设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从网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几乎一边倒的批评声中,笔者感到地标复建最大的难度来自心里,如果心结依旧,恢复被拆毁古城地标的脚步将难以快速前行,在指责和遗憾声中,北京城市面貌将失去归正古都风貌建设的时机,因此,与其当事后诸葛,不如放下历史包袱。 “谁让你们当初不听专家的建议,梁思成的预言应验了。”“现在才想起祖宗留下的是文化。”平心而论,一些网友的批评是对的,但却轻松地把自己放到了真理一边,将自己的责任或父辈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的确,拆了再建,诚足痛哉!梁思成在上世纪50年代末城墙拆毁前对彭真直言:“在这些问题上,我是先进的,你是落后的……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然而,梁思成、林徽因、郑振铎等人在当时无疑是孤独的,但把这一历史错误仅仅归咎于彭真、吴晗等人也是不合适的,应当说那几乎是全民的过失,有诗为鉴:“一块块方砖,从泥土中站起来,阳光下露出笑脸。它听年轻的姑娘说,用它砌小高炉,搞土煤气罐……兴奋地跳得大高:决心在技术革新中,做个新时代的好汉!”这首作于1960年、描写城墙城砖“新生”的诗,所歌咏的除旧立新的心情、建设新家园的决心、大建快上的热情,并不是个别人的而是整个社会的。今日忙于算旧账的“智者”如果可以穿越的话,也难免不被当时的气氛所裹挟。 当然,在“新”与“旧”被赋予过多政治含义的时代背景下,多数人“喜新厌旧”的错误是可以被谅解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明知是错,却只抱怨不改正,就有点说不通了。或许,当下需要的是一种放下的精神,立足于北京城市建设的实际,做好当前该做的事情,毕竟50多年相对于古地标的长远,并不算长。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将责任背在身上,是为了警示和借鉴,而非在历史的纠葛中怨天尤人、自缚手脚。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