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摒弃迷恋巨型城市做法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我们曾经迷恋巨型的城市,我们现在要搞一些小城市的建设,小就是美,小就是生态的;应该坚决的摒弃工业文明时代带给我们的那种大功能的分区、大路网、大尺度的构筑物、长距离的循环等等过时的一些传统的做法。 仇保兴:首先,我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因为我们是主办方之一。 前面的各位嘉宾就讲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城市为什么要坚持创新?但我们现在要回答我们应该怎么样进行创新。正像刚才董副主席说的一样,城市集中了人类所有的矛盾,城市是矛盾的焦点、人类的未来决定于现在的城市怎么样我们开始规划、建设和管理。很多城市已经定型了,我们怎么办呢?像深圳已经发展了30年了,接下去的创新怎么走?我今天提出来,就是《重建微循环》。 我在讲之前有两个基本思路作为引言: 思路一:我们从工业文明要进入生态文明,我们就应该把城市的创新之路来遵循生态城市,而要扬弃工业城市。 思路二:我们习惯对城市提倡集中式的、机械的、大规模的,现在我们提倡的是分散的、有计划的。我们曾经迷恋巨型的城市,我们现在要搞一些小城市的建设,小就是美,小就是生态的;我们曾经迷恋生产、消费、排放等一些单项的数据,现在我们要着眼于循环,只有循环我们才能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曾经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各自进行分开、分裂,互相矛盾,现在我们就要追求共识、追求综合效应,追求“1+1>2”,我们曾经迷恋从上到下精英决策的规划城市,但是我们现在要着眼于发动民众的积极性,调动一切的创新资源为我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服务。一切创新不能割断历史,回顾历史,我们的先行者,比如像美国,在城镇化的中后期造成了大规模的城市的蔓延,不仅威胁着美国,而且威胁着全人类,一个美国人消耗的汽油就相当于5个欧盟人。这样一种布局后面的人是无法纠正的,但是美国有这么一个教训。但是现在世界各国仍然许多的城市领导人还是迷恋于巨大尺度的构筑物及“大变”的政绩观,宏大的气派、卡通式造型。 比如工业文明的遗产,清晰的功能分区让城市适应汽车已造成石油危机、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这样的城市规划还是让人留恋的。比方说集中式的处理,垃圾处理,实际上对应于福特式的大规模生产体系,目前又制约了城市废弃物处理的基本模式,就难以启动了。再加上我们前期的城市化的成功经验,又制约了我们现在这一部分人的思维。过去的成功不是意味着现在和未来就能够成功。超越过去成功的模式,应该成为我们创新的主要使命。 第一,微降解。大自然原来是微降解的,处处在降解,但是城市社区降解功能,城市有很强大的生产者、很强大的消费者,但是就没有很强大的降解者,所以重建“降解者”,把垃圾的循环、水的循环、材料的循环,都要处处地进行体现。比方说我们垃圾进行3R的处理,我们的有机垃圾在家庭、小区最好就能处理,我们把水分成灰色水、黑色水,而灰色水就地就能处理,我们所有的工业都应该进行三废的零排放、微循环。 再比如日本的小型垃圾处理,就把它处理成为化肥。但是我们也有许多地方迷恋于大尺度的处理模式,比方说真空垃圾处理,实际上就是一个工业化的余产。 我们可以从这张表上看出(见PPT),如果用传统的垃圾处理和新的垃圾处理方法,效率就完全不一样,我们把它变成电、变成能源,变成可用的材料。我们的污水处理完全可以做的小型化、就地化、分散化。 新技术的发展为这些处理的方式奠定了基础。 第二,微能源。每一个建筑都能产生能源,与传统的大能源相比,我们的效率要高的多,因为传统的大能源整体效率小于30%。如果把风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包括电梯下降能发电,一切就可以构成微能源,把这些微能源在城市里面哪里消耗能源、哪里产生能源,加以补偿,那么就对大电网的需求量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比方说被动式的太阳化,太阳能光伏建筑的应用,光伏的离网与不离网的方式的相比,一切技术的发展对我们昭示了非常光明的未来。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利用,成本每年可以下降30%以下。再加上用除能尘进行能源的储藏,能源在地底下可以交换。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已经成为二氧化碳减排的主力军。绿色建筑,如果说城市的建筑基本上都能做到绿色建筑,都能做到节能、节地、节财、节水,能源垃圾的循环利用,那城市对环境的最低冲击就能够实现。 第三,微冲击。城市与我们的环境它的共存之道,就是城市对环境不要冲击过大。比方说不改变城市的规划建设,不改变地表的径流量分布,不干扰原有的生态敏感区,不改造原有的山水城格局。我们过去规划错了,我们大饼式地铺开,我们没有实现微循环,大自然就会给城市造成灾难。但是如果我们对雨水的管理采取低冲击的模式,那么我们就可以大幅度地减小城市的灾害,大幅度的提高雨水的再生利用。 一个小小的街旁边的一个人工的湿地,就可以起到洪水解量,削减污染、下渗地下水,同时又造就美丽的景观。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