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迷眼 百姓何从
2012年,让人很迷惑。楼市继续限购,政策面未见松动的迹象,唱衰声占据了主流;股市涨涨跌跌,呈现出震荡、慢爬的趋势,改革的消息有利好也有利空,经济基本面悲观和希望同在,难分左右;外围的消息,美债、欧债的问题仍在延续,短期之内难有根本性的解决之道……总之,看起来资产保全和增值,在“去泡沫”、“去杠杆”主导的宏观环境下,选择似乎变得愈加困难。 对宏观环境的把握和趋势性的判断,是认清政策动向和抓住先机的关键。先和大家探讨两方面的问题,物价和货币。 1月份的CPI数据发布,说明物价水平仍不容乐观。虽然经济总体增幅回落,甚至有人担心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但物价水平居高不下或通胀持续,仍是大概率事件。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人工费用的上升、货币取向宽松等因素,仍会持续推动物价水平的高位运行甚至上升,加上围绕石油问题的国际争端不断,未来价格总水平的波动恐难避免。此外,农产品的价格,这两年也极不平稳,让人担心。 货币方面,美国、欧洲的货币政策仍保持“量化宽松”,“松货币”是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由此,中国的货币政策,虽然在面对“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和通胀压力的情况下,必须保持足够的“审慎”,但为防止外部货币冲击,更为防止增长大幅减速的风险,仍会取向宽松,只不过步骤上采取“小幅下调、边调边看”的方式(所谓的“预调微调”)。刚得到的消息,2月24日,存准率下调0.5个百分点,市场估计放出大约4000亿左右的流动性,信贷面会有一定的宽松,对楼市、股市和实体经济也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三个月内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尽管没有如市场预期那么大,但货币宽松的走向已经确立,按通常的做法,上半年可能还会有两次下调的可能。如果一、二季度经济下滑的速度太快,不排除货币政策更趋宽松,甚至出现降息。 看清了趋势,一个基本的判断即可成立:金融市场总体开始回暖。这不难理解,因为金融市场和货币数量有很大的关系,通俗点说,钱多了金融市场就会涨。所以,这两天,郭树清主席说的“蓝筹股的‘罕见价值’”,虽然引起不小的争议,但我有同感。从前面所说的美、欧、中的央行均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趋势看,钱会逐渐多起来,如果不出太大的意外,股市总体会开始回暖,目前,中长期建仓可能是很好的时机。 房产的投资投机,正在呈现出萎缩的迹象。一方面,限购短期内不可能取消,严格限制“三套房”购买的措施还会延续,短期内难有替代手段。我并不看好“房产税”,各种原因不再解释,大家或许都明白,即使收也不会落到百姓头上。另一方面,房贷方面开始松动,但“限贷”之下,投资投机性购买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难成气候。另外,从几个主要城市上调“普通商品住宅标准”来看,并不意味“限购”松动,而是在“限购”之下的微调,目的在于满足中低收入者的“刚需”,让调控效果更加务实一些。此举和“首套房贷利率恢复基准利率、优惠利率”的动向放在一起,显然对中低收入者是一个利好。预计未来普通商品住宅的交易量会慢慢回升,建议“刚需”可以抓住一季度末到二季度的“底”,出手选择自己满意的住房。 很多人会担心股价和房价可能会继续下探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股指和房价大幅回落的可能性并不大。有人预计房价今年会回落10%-20%,我认为并没有说清楚。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不绝于耳的楼盘降价的消息,让很多人无所适从。实际上,房价的合理回归,是指房价的“价值回归”,居住成熟度高的“好房子”价格基本稳定,“差房子”大幅落价回归本来价值,房价的分化才是本质。所以,对买房人来说,“性价比”才是真正的选择标准。 股价和房价一样,经过了一轮“洗礼”,价值投资才是正道。总体回稳的态势下,分化也是必然趋势,建议大家还是多选择一些有政策性利好的品种持有。很多人希望“抄底”,实则是“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作祟。要知道,散户的“买涨不买跌”的投机模式,是股市中的输家模式,牛市可以赚小钱,熊市一定赔个底朝天。所以,建议还是选择中长期的、趋势性的价值投资为妥。 从通胀和“负利率”的角度来看,房价和股指回落的担心,其实还不如手头货币的贬值。这也是在“存款负利率”和通胀情况下,需加强理财能力的原因。货币并不是财富,只是“购买力符号”。为防止这种“符号”缩水(贬值),最好的方法就是购买能够保值的权益或资产,买股票和买性价比高的房产,仍是重要的保值手段。当然,“暴利”别太指望,但却可以让你的财富保值、安全。黄金的价格虽然已经不菲,但换一个思路,仍可以继续部分持有。价格高位之下,黄金的投机属性减弱,但却可以保值。所以,也建议大家在分散投资的模式下,持有一部分,作为安全保障。 除此之外,对百姓来说,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可以作为选择之一。切忌一点,当前的情况下,不要盲目“追高”、贪图不切实际的投机,必须提醒自己规避风险。过去炒起来的东西太多了,字画、古玩、玉石等等,现在恐怕并不安全,也不适合非专业的百姓。所以,还是建议大家谨慎一些。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