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城市大了就会”生病“吗

2013-8-28 08:4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3| 评论: 0

简介:  未来,在中国,如果地铁再发达一些,班次再密集些,地铁和地面交通衔接再好些,地铁末端再修些大型的停车场,那么,首先减少开车的,可能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笔者站在帝国大厦楼顶,眺望第五大 ...

  未来,在中国,如果地铁再发达一些,班次再密集些,地铁和地面交通衔接再好些,地铁末端再修些大型的停车场,那么,首先减少开车的,可能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笔者站在帝国大厦楼顶,眺望第五大道尽头的楼群,听到带有明显美式中文的解说词:“我们纽约最大的特色就是移民,??我们纽约人不开车,??如果有人告诉你中央公园不安全,千万别信他。”解说者的语气有些小小的自豪和激动,一点也感觉不到这城市有什么病。

  在中国,还没有哪个城市真正达到像纽约、伦敦这样国际性大都市的级别,但“城市病”却已经成了很多人主张控制城市规模的理由。那么,真的城市长大了就会“生病”吗?

  拥挤的好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全世界很少有像纽约、伦敦和巴黎这样层次丰富的城市。世界级大都市的丰富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移民聚集的原因,也是移民聚集的结果。通常,人天生“喜新厌旧”,而且移民的聚集也带来了多元文化,包括多样的饮食。移民之所以聚集在大城市,当然更是因为这里有高收入和就业机会。大城市的好处还有很多,值得专门再写文章讨论。

  但大都市也会让人感觉到拥挤。人们都喜欢说城市生病了爆炸了,但却很少追问一句,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愿意生活在大城市?拥挤的坏处(比如高房价)很容易被人感受到,但拥挤的好处却往往被忽视。

  作家亦舒曾说,香港是座最便利的城市。一点不假。在这个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市中心的购物和餐饮设施高度集中,同时,地铁和小巴士又通往城市的每个角落。在市中心的高楼大厦之间,常常有地道和空中连廊相连接,以至于下雨都不用打伞。拥挤是香港、纽约这类城市的最大特点,拥挤意味着密度高,从而修建城市基础设施的人均成本降低了,不至于花了大价钱去建造和维护却没人用。

  更重要的是,依靠高人口密度来支撑密集的地铁网是所有大城市的共性。结果,在大城市,特别是在市区,反而出门不需要开车了,因为地铁四通八达。这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 人多,地铁密,反而出行更便捷。未来,在中国,如果地铁再发达一些,班次再密集些,地铁和地面交通衔接再好些,地铁末端再修些大型的停车场,那么,首先减少开车的,可能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城市越大,污染越重吗

  大城市依靠密集的地铁网络来解决出行的难题,再加上对使用汽车的限制—— 比如香港提高牌照费、停车费、燃油税和环境税,再比如伦敦和新加坡对特定路段征拥堵费,其结果就是,城市汽车的密度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少私家车的尾气排放。同时,汽车保有量的控制也使出行的车速不至于太慢,对于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也有益。

  大城市的环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更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欧美城市都曾经历过环境污染再到改善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就是城市功能日渐变化。

  中国目前的大城市污染问题本质上不是因为城市规模大,而是因为公共交通不够便捷,人们仍然大量使用汽车,同时城市还在经历工业化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过程。或早或迟,大城市的功能还是会以服务业为主,而服务业的性质就决定了它的单位GDP排污是比较低的。

  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城市楼群里,能源的使用也更集约,更有利于控制整个城市的碳排放。

  不仅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单位GDP的减排,从总体上来说,城市规模的扩大也有利于制造业的减排。现在地方政府都知道将产业向园区集中,在一个产业园里,在排放和治理污染方面只需要有一套系统,甚至对于排污的监管都会因为企业的集中而变得容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盲目地将企业搬迁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反而会加重总体上的环境代价。事实上,当较发达地区已经越来越重视环境的时候,也只有欠发达地区才愿意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

  对于整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来说,过度分散发展工业的模式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