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夯实调控效果必须采用“定向调控”

2013-8-28 08:49|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12| 评论: 0

简介:  宏观调控的逻辑如果总是采用总量逻辑,死结就一定出在结构上。货币政策总是围绕着升息、降息争吵,最后,终于陷入两难,升也不是,降也不是,都有一大堆让人头疼的理由。人上火的时候,最怕脑子一根筋,换一个思 ...

  宏观调控的逻辑如果总是采用总量逻辑,死结就一定出在“结构”上。货币政策总是围绕着“升息”、“降息”争吵,最后,终于陷入两难,升也不是,降也不是,都有一大堆让人头疼的理由。人上火的时候,最怕脑子一根筋,换一个思路,也许就看到了出路。

  先说说“比中石油还能赚钱”的银行业。2011年,银行赚得盆满钵满。货币政策为何不考虑结构性调息呢?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很简单,“调高存款基准利率,降低贷款基准利率”,有何不可?其实货币政策效果的“死结”就在这里。学名叫“结构性调息”,和“结构性减税”的道理一样。

  楼市调控,也是脑子不转弯,要么“统统不许动”,要么“统统不管”,这是什么思路?楼市的问题出在结构上,为什么不考虑一下针对“结构问题”的调控思路呢?

  如同“定向爆破”一样,定向调控应当成为楼市调控的基本思路。楼市调控的目的是让“中低收入者买上房子”。现有的思路美其名曰“阵痛疗法”,其实并非上策。楼市调控的效果要想夯实,必须让中低收入为主的刚需购房成功,银行的首套房利率应当恢复七折优惠,供给层面应当加大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房的供给。否则,财货的流转一旦被冷冻,即使房价下降,优惠也难以落到中低收入者身上。

  2011年下半年,房价回落中,“贷款难、利息涨”,无形中将降价利益转到银行身上,难道不值得反思?很多人说这是小问题,我认为不小,恰恰反映了真问题。

  所以,我认为,今后的住房贷款应当加大“定向优惠”的力度,补贴、支持中低收入者的首套购房。这取决于相关部门的决心。不要总是强调银行的商业属性,一说利率优惠就好象割银行的肉一样。请问,我们的银行业真的市场化了吗?如果市场化了,利率为什么没有市场化,贷款基准利率怎么会几乎相当于存款基准利率的两倍?我们的存贷利差怎么会比别国大得多?!加息为什么只加到贷款利息转正,而存款利率还是实际负利率?不要拿这个当幌子!

  我始终认为,楼市定向调控的手段有三:一,严格控制用地比例,加大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的供应比重,严格限制“豪宅”开发;二,恢复首套房贷款利率的七折优惠,并坚持普通商品房的“限购、限贷”政策;三,在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发放环节,控制好房价目标。

  既然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一样,没有真正市场化,那么,“定向调控”才是出路。“定向调控”比“吵吵嚷嚷房产税”要务实多了。这让我想起中小学时背得最多的一句话,“吵吵嚷嚷,制造民主假象”。当然,这是批评美国民主制度的,但总感觉有点像我们的“几部委”的“九龙治水”。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