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参建成败取决于住房质量
中国住房:巨大体量的保障房建设将深刻改变我国的住房供给格局。对于许多住宅开发商而言,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面对住房“双轨制”的建设? 文林峰:首先,我特别呼吁优秀的品牌开发企业积极参与保障房的建设,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广大中低收入家庭提供质量与性能良好的保障性住房,造福社会与人民。 其次,对于开发企业而言,也应该积极转变开发理念,应对市场变化的特点,细分需求人群,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并提高开发品质。 对于一些房企而言,保障房的建设是发展的良机,是保持市场份额、突围商品房市场的低迷和激烈的竞争、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一条可选择路径。在宏观调控的引导下,房企应该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开发更适合首次置业人群居住的总价低、中小户型的住宅,或是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养老住宅等,同样能够获得长足发展。 中国住房:许多人都对当前我国保障房的建设能力比较担忧。要实现保障房建设任务按质按量顺利完成,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扩大建设产能? 文林峰: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单纯依靠政府和财政资金肯定无以为继,这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保障房的建设。当前,政府应该积极出台鼓励社会、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的激励政策,包括税收减免、金融优惠政策、优先拿地政策等,让开发企业从保障房建设中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并在经济上没有负担,略有盈余。 保障房建设应该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总承包代建的方式进行。总承包企业的选择至关重要,要实行准入门槛制度,由优秀品牌企业担任总承包,才能让政府放心,百姓安心。也有一些地方政府采取配建制的形式,这同样需要制定严格的制度设计与监管,按政府的系统要求竣工验收。配建制不代表政府就可以撒手不管,反而监管的任务更为繁重。 中国住房:未来是否可能会有一批以保障房建设为主的房地产企业崛起?这类企业要真正实现做大做强,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哪些? 文林峰:肯定会有一批这样的企业,在积极参与保障房的建设过程中,获得社会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认可,获得中低收入家庭的好评,并通过连续不断的保障房建设,获得规模效益,并实现企业自身的做大做强。这类企业不应该以短期收益为衡量企业效益的标准,应综合从经济、社会、环境特别是口碑、品牌方面综合考量。 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任重道远,成败一瞬间。因此,这些企业必须特别重视建造质量与房屋品质。如果不认真进行保障房建设,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能多年培育出来的良好品牌瞬间毁于一旦。只有把保障房建设当做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来做,精益求精,企业才能获得持久、强大的生命力,最终才能发展壮大。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