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用“陌生人社会”消融社会流动固化

2013-8-28 08:3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5| 评论: 0

简介:  新近出炉的首份浙江社会流动调查报告显示:浙江社会的流动性较高,总流动率为65.07%,其中的向上流动率达57.55%,这样的流动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报告也显示,当前的社会流动性有固化的趋势:中层以上的 ...

  新近出炉的首份“浙江社会流动调查报告”显示:浙江社会的流动性较高,总流动率为65.07%,其中的向上流动率达57.55%,这样的流动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报告也显示,当前的社会流动性有固化的趋势:中层以上的社会地位较封闭,底层的职业流动以水平流动为主。比较不同职业间的代际复制率,可以看到:公务人员的复制率较高,工人、农民的复制率较低。报告认为,不同家庭出身人群成为公务员几率的差别,显示这一职业阶层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性,说明优势职业地位的继承性更强,社会流动趋于固化。

  “社会流动固化”,这是一种可怕的信号。它意味着时下的“逆淘汰”、“不公平竞争”、“职业世袭”等,不仅损害了发展效率、公平竞争环境,而且筑成了顽劣、厚颜无耻的“制度化堤坝”。这些行为在用所谓的合法手段,颠覆社会规则和秩序感,为不合法行为遮羞护短,以致扼杀了人们的发展信心,民众不再相信奋斗精神,不再相信凭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我命运。报告显示,在回答问卷中“您认为个人提升自己社会阶层的机会有多高”时,被调查者的看法比较消极,共有45.0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机会”(13.99%)、“机会低”(17.05%)、“不知道或很难讲”(13.99%)。这种精神气象的衰败、公平信仰的缺失,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不稳定感,会积蓄更多愤怒和仇视心理。因此,应该用“陌生人社会”进行化解和拯救。

  美国着名法学家劳伦斯·M.弗里德曼这样阐述“陌生人社会”:“现代社会有一个较简单社会中几乎完全没有的特征——依赖陌生人。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也就是说,一个理性、成熟的社会,就应该是“陌生人社会”,虽然素不相识,但凭借无所不在的秩序感和规则意识,以及对法律的无限敬仰、敬畏,每个人都是井然有序的“社会齿轮”,在自然正常地运转,他们不徇私情,杜绝腐败,信仰公平,坚守法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灵魂宁静、精神和谐。

  为了激活人们为希望和未来而不停跋涉的信心与力量,提升人们对公平竞争、公平发展理念的信赖感,我们就应该加强“陌生人社会”的构建,让固化的社会流动重新“活”起来、“动”起来。让人们敬畏规则意识,坚守法律信仰,敬畏契约意识,倡导社会公平。让每个人都做一个坚守法律的“公民蜗牛”,虽然社会有不公存在,但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他心系的是为社会创造和提供更多良性资源和高尚精神。

  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看到的,或每个中国人所体验到的,常常是“熟人好办事”,即使在明明制订有规则的前提下也是如此。譬如,我在北京认识一个老太太,她在一个协会工作,她曾很自豪地告诉我,因为跟某人熟悉,她让自己刚刚参加工作的儿子分到了一套很好的经适房。她还强调,要换成别人,哪怕他符合条件,也不会这么快分到手,更不会分到这么好的户型。再譬如,我一个老家的同学是公务员,他跟我讲,他如何运作让他的一个朋友也进到了公务员队伍。这个朋友参加公开考试考了第二名,但招录只需一名,面试一关不一定能过。我的同学就通过关系找到主面试官,告诉主面试官,这个朋友第二天面试时会穿什么颜色、款式的衣服。这样,在打分时就不会认错人。结果,面试之后,这个朋友总成绩成了第一名,被顺利录取,而且从程序上来看,那是天衣无缝,完全合法。

  因此,建立“陌生人社会”,特别要将公正和透明制度的建设放在首位,任何重大决策、公共决策,只要不涉及到国家机密,都应该置放到公共空间,让每个群众都看得到、充分知情。因为只有充分知情和透明了,媒体、群众的监督力才能起到作用,更多“逆淘汰”、“职业世袭”才能受到无情的围观并得以纠正。譬如“我爸是李刚”事件、“萝卜招聘”事件,都曾因监督而引起某些方面的改变。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些事件背后肌理的暴露,都是因为偶然性、并在铺天盖地网络围观的环境下才得以实现的。一个常态化、制度化的做法是:某个决策从一开始就是置于无数双眼睛的监督之下的。要让“陌生人社会”的规则落到实处,为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带来活力和动感,就必须这样做。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